组织中的圈子与社会认同: 以水浒为例我们生活在圈子之中, 圈子可以给我们带来信任和亲情, 但也可能给组织带来高昂的成本,降低组织效率,从而使组织陷入“ 圈子陷阱” 。而建立在不同情境下的组织认同,可能是回避“ 圈子陷阱” 的路径之一。组织中的圈子和圈子陷阱我们生活在圈子之中,同时,也在不断地划圈子。中国人总是喜欢使用“ 我们” , 而不是“ 我” 。一个原因就是, 在不少人心中, “ 我” 和“ 我们” 浑然一体,自我的边界也就是自己人的边界(杨宜音的观点) 。圈子逻辑不仅存在于政治和生活中, 也存在于各类经济组织中。很多管理者善于运用圈子逻辑管理企业,形成独特的“ 中国式管理” 。这种管理最大的特点是, 使员工感到他和管理层有关系, 将亲密关系扩展到组织的各个层面, 将组织成员变成圈子中人。一旦成为圈子中人,也就成为了“ 自己的人” ,它意味着是可以信任的, 是靠得住的。利用圈子逻辑管理企业,可以解决现代组织“ 冷冰冰” 的状况,使组织充满人情味,给员工带来归属感,进而调动其积极性。相反, 那些只注重组织正式规范的企业, 往往会使员工陷入孤独与迷惘。富士康就是一个反面典型, 由于这家公司等级森严, 切断了员工的生活联系, 将员工原子化, 导致员工无法感受到来自于工作的亲情, 每每遇到困难就会无助和绝望, 于是, 出现了频繁跳楼事件。然而,运用圈子也可能就是在给自己挖陷阱。《水浒传》中,梁山是以兄弟关系为基本框架的社会组织,在晁盖时代, “ 梁山部队” 虽然有分工,但组织规范服从于众兄弟的快活。作为组织领袖, 晁盖既没有什么政治主张, 也缺乏长远的行动规划。从晁盖出山来看, 他去抢劫生辰纲并不是什么政治谋划, 更多是受刘唐邀请去接“ 一笔大买卖” 。好好的东溪保长不干, 受穷光蛋哥们的挑唆去当抢劫犯。别人不抢劫可能混不下去了,可晁盖不是。结果东窗事发, 幸运是宋江及时通知, 晁盖得以着手逃跑。从晁盖死因来看,攻打曾头市,只因一匹马被抢,结果被假冒和尚引入埋伏圈, 被毒箭射杀。难怪吴用对晃盖的评语是“ 兄长性直,只是一勇” 。晁盖是用圈子来管理组织的, 结果是“ 自己人” 越来越少。易中天曾评论到, “ 晃盖的圈子既小,又很松散” 。公孙胜是个“ 闲散的人” ,不去管他;白胜无足轻重, 也不去管他。吴用是晃盖的老弟兄, 又是和晃盖一起上山的, 却在宋江上山后很快倒向了宋江。不难看出,晁盖陷入了“ 圈子陷阱” ,错将亲兄弟的规矩与组织决策混为一谈。圈子陷阱还会引发圈子与组织制度和规范的冲突,这些冲突大大损害了组织效率,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这些冲突, 究其根源, 常常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发生在圈子成员身上。某些人自律性差, 常常狐假虎威。他们将自己当成特殊得人, 可以偶尔破坏下纪律和制度。事实上, 这些事情的发生不仅与圈子成员有关, 更与组织中管理者素质和企业文化有
组织中的圈子与社会认同: 以水浒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