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真实是首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一指导思想使学生的参与意识空前高涨, 课堂教学的活力大大增强。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担心: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和表达思想感情,是否意味着标准和规范的丧失? 案例那天语文课的主题是是比较阅读, 教师自选了比较文章《买菜乐》和孙犁先生的随笔《吃菜根》。授课出奇的顺利, 学生准确的概括出了《买菜乐》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形象生动的比喻句, 富有气势、朗朗上口的排比句, 简洁明快、文白相杂的短句, 使文章处处洋溢着“乐”,表现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一位学生概括了《吃菜根》的语言特色:和《买菜乐》相比, 本文无明显的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雅俗并举。教师我接着又问:那么,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 “不要忘了过去的苦难生活。”好几位同学不等老师点名,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教师:请大家注意,作者吃菜根是为了“忆苦思甜”吗? ……显然不是。那么, 本文的主题思想应该另有其意! 学生们一片默然,陷入了沉思。教师: 是不是这篇文章有一些句子难以理解, 但文章的主题就蕴含在这些话里面? 学生:是的。教师:把这些话告诉我,好吗? 学生甲:“古人常用嚼菜根, 教育后代, 以为菜根不只是根本, 而且也是一种学问。”学生乙:“叫吃巧克力奶粉长大的子弟“味根”, 子弟也不一定能领悟其道; 能领悟其道的,也不一定就能终身吃巧克力和奶粉。“教师: 的确, 吃菜根可以使人不忘过去的苦难, 这就是文中所谓的“味根”, 但是, 作者又说:“叫吃巧克力奶粉长大的子弟‘味根’, 子弟也不一定能领悟其道; 能领悟其道的, 也不一定就能终身吃巧克力和奶粉。”“其实, 这也是一种没有更新的观念。”看来, 作者写吃菜根的本意并不在此。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 前后左右可以热烈讨论。经过思考、讨论,教师又让学生交流意见。学生 A :做人不能忘本。学生 B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学生 C :苦难是一笔财富。学生 D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底下一片哗然) ……还是没有一位同学答到点子上,下课铃却响了,老师只得匆匆地宣布问题的答案: 作者喜欢吃菜根并没有特别的理由, 就是因为喜欢。因而,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意在告诉读者,一切在生活中的人,不要对生活过多的矫饰,应还它本来的面目。课后, 这位教师满头大汗, 连声感叹:“这个班的学生善于发散性思维, 一旦放开, 收都收不住。”反思本案例无意来评价这堂课在诸如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的得失。只是想评析那个班的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他们表现出来的果真是发散性思维吗?回答是否定的。看到题目“吃菜根”, 马上想到的是过去的苦难生活, 而课文中又恰恰有“忆苦思甜”“味根”一类的词语, 所以第一次回答很干脆:“不要忘了过去的苦难生活。”这种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的问题,认为凡是过去被证实过的东西就绝对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习惯性思维; 第一次回答遭到否定之后, 出现了多种答案, 从表面上看, 答案丰富多彩, 且引用名言、警句、格言, 不失其生动性, 但其内容都是“忆苦思甜”意义上的深化和延伸, 这是典型的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局限在一个点
《表达的真实是首要的》反思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