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唐文彦)总复习总结.doc一■电阻式传感器
基本原理:将被测的非电量转换成电阻值的变化,再经转换电路变成电量输出。
应变式传感器
工作原理: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金属导体的电阻随着机械变形(伸长或缩短)的大小发 生 变化的现象称为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
特点: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灵敏度较高,适用于动态测量。
1) 横向效应:将直的电阻丝绕成敏感栅之后,虽然长度相同,但应变状态不同,其灵敏系 数降低了。这种现象称横向效应。
为了减少横向效应产生的测量误差,一般多采用箔式应变片,其圆弧部分尺寸较栅丝尺寸 大得多,电阻值较小,因而电阻变 化量也就小得多。
2) 机械滞后应变片安装在试件上以后,在一定温度下,其(AR/R ) -£的加载特性与卸载 特性不重合,在同一机械应变值旳下,其对应的AR/R值(相对应的指示应变d )不一致。 加载特性曲线与卸载特性曲线的最大差值Asm称应变片的滞后。
机械滞后产生的原因:敏感栅、基底和粘合剂在承受机械应变后所留下的残余变形所造成 的。
3) 零漂(P0 ):粘贴在试件上的应变片,在温度保持恒定、不承受机械应变时,其电阻值 随时间而变化的特性,称为应变片的零漂。
4) 蠕变(0 ):如果在一定温度下,使其承受恒定的机械应变,其电阻值随时间而变化的特 性,称为应变片的蠕变。一般蠕变的方向与原应变量变化的方向相反。
5) 最大工作电流:是指允许通过应变片而不影响其工作的最大电流值。
6)绝缘电阻:是指应变片的引线与被测试件之间的电 阻值。通常要求50MQ-100MQ以上。 7)电阻式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当测量现场环境温度变化时,由于敏感栅温度系数及栅丝与 试件膨胀系数之差异性而给测量带来的附加误差,称为应变片的温度误差。
对应变片温度误差产生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阻丝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影响。
温度补偿方法:(1 )线路补偿法(加温度补偿电阻):利用电桥的和、差原理来达到温度 补偿的目的。(2 )自补偿法(选材):主要是通过精心选配敏感栅材料与应变片结构参数 来实现温度补偿。
压阻式传感器
工作原理:对半导体材料施加外力作用时,除了产生形变之外,材料的电阻率也要发生明 显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压阻效应”。
特点:压阻式应变片的灵敏度比金属丝式的要高50 ~ 80倍;半导体材料的应变片尺寸小、 横向效应小、滞后和蠕变都很小。
电感式传感器
基本原理:将电感式传感器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它是把被测量转化为电感量(自感或互 感)的一种装置。可用来测位移、压力、振动等多种非电量,既可用于静态测量,又可用 于动态测量。
自感式传感器—变磁阻式传感器
原理:衔铁移动导致气隙变化导致电感量变化,从而得知位移量的大小方向。
1)变气隙式自感传感器(改变I 6——磁路中气隙长度)
须保持气隙磁通截面积不变;
输出特性是非线性的;
灵敏度随着气隙的增加而减小;
为保证一定的测量范围和线性度,通常6 = ~ , △§= ( 1/5-1/10 ) 6.
2) 变面积式自感传感器(改变S )
须保证气隙长度保持不变;
磁通面积随着被测量改变,即衔铁水平方向移动;
输出特性呈线性;
可以得到较大的线性范围。
3) 螺管式自感传感器(改变p )
由于空气气隙
传感器(唐文彦)总复习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