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柯俊创始(chuàngshǐ)了贝氏体相变学说
1952年,,提出了贝氏体相变机制类似于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他们认为,铁原子和置换原子是无扩散的切变,而间隙溶质原子是有扩散的。
这种学说(xué shuō)被许多学者所继承,形成了“切变学派”。
第1页/共54页
第一页,共55页。
2、“扩散学派(xuépài)”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末,(zhuǎnbiàn)的切变机制进行了否定。
他们认为:贝氏体转变(zhuǎnbiàn)是共析转变(zhuǎnbiàn)的变种。在贝氏体转变(zhuǎnbiàn)温度区间,热力学计算的相变驱动力不能满足切变所需要的能量水平。
,形成“扩散学派”。
第2页/共54页
第二页,共55页。
贝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和组织(zǔzhī)形态
第3页/共54页
第三页,共55页。
贝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
1、贝氏体相变的温度范围和C曲线
存在BS点
存在残余(cányú)奥氏体(等温温度越靠近BS点,形成的贝氏体越少)
可以等温转变形成,也可以在一定冷却条件下连续转变形成
第4页/共54页
第四页,共55页。
2、相变的扩散性
只有碳原子的扩散,合金(héjīn)元素(包括Fe)不扩散;
上贝氏体的相变速度取决于碳在FCC-Fe中的扩散,下贝氏体的相变速度取决于碳在BCC-Fe中的扩散
第5页/共54页
第五页,共55页。
3、贝氏体相变有表面(biǎomiàn)浮凸
表面(biǎomiàn)浮凸
干涉(gānshè)图像
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相变均有表面浮凸现象
第6页/共54页
第六页,共55页。
4、贝氏体相变产物(chǎnwù)
贝氏体本质上是铁素体和θ-渗碳体(或ε-碳化物)的混合组织。组织中常夹杂着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等相。组成相较多,形态多变。
在较高温度区形成上贝氏体,在“鼻温”以下的较低温度区域形成下贝氏体。二者在组织上的主要区别,一是铁素体的形态差异,二是碳化物的形态和析出(xīchū)的位置不同。
随贝氏体形成温度下降,贝氏体中铁素体的碳含量升高。
第7页/共54页
第七页,共55页。
(1)上贝氏体
上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上部形成的。对中高碳钢,形成温度为350~550 ºC。
主要分为(fēn wéi)三种:
无碳(化物)贝氏体 (a, c)
粒状贝氏体(b)
经典上贝氏体(d)
第8页/共54页
第八页,共55页。
无碳(化物)贝氏体
当上贝氏体组织中只有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而不存在碳化物时,这种贝氏体就是无碳化物贝氏体,或称无碳贝氏体。
这种贝氏体通常(tōngcháng)在低碳低合金钢中出现。
无碳贝氏体中的铁素体板条平行排列,其尺寸及间距(jiān jù)较宽,板条间是富碳奥氏体,或其冷却过程的产物。
第9页/共54页
第九页,共55页。
无碳贝氏体的形成(xíngchéng)
由于Si、Al不溶于渗碳体中,故延迟渗碳体的形成,因此,在硅钢和铝钢的上贝氏体中,常常在室温时还保留(bǎoliú)残余奥氏体,而不析出渗碳体,形成无碳贝氏体。
在低碳合金钢中,形成贝氏体铁素体后,渗碳体尚未析出,贝氏体铁素体间仍为奥氏体,碳充分向奥氏体中扩散,使奥氏体趋于稳定而保留(bǎoliú)下来,形成无碳化物贝氏体。
第10页/共54页
第十页,共55页。
Chap贝氏体相变和贝氏体实用实用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