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Chap贝氏体相变和贝氏体PPT课件.pptx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5章 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
1500MPa贝氏体钢管用于高层建筑的建设,传输混凝土,寿命是16Mn钢管的3倍
第1页/共55页
序言
贝茵等人于1930年首次发表了这种产物的光学金相照片。为了纪念Bain的功绩,将奥氏体中温转变产物命名为贝氏体。
1939年把贝氏体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1952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任教的柯俊及其合作者第一次对贝氏体相变的本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贝氏体相变机制类似于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
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两个贝氏体研究学派。
第2页/共55页
1、柯俊创始了贝氏体相变学说
1952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任教的柯俊及其合作者以贝氏体浮凸现象为依据,提出了贝氏体相变机制类似于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他们认为,铁原子和置换原子是无扩散的切变,而间隙溶质原子是有扩散的。
这种学说被许多学者所继承,形成了“切变学派”。
第3页/共55页
2、“扩散学派”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冶金学家及其合作者从能量上对贝氏体转变的切变机制进行了否定。
他们认为:贝氏体转变是共析转变的变种。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热力学计算的相变驱动力不能满足切变所需要的能量水平。
这个学说被我国金属学家徐祖耀及的学生们所继承,形成“扩散学派”。
第4页/共55页
贝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态
第5页/共55页
贝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
1、贝氏体相变的温度范围和C曲线
存在BS点
存在残余奥氏体(等温温度越靠近BS点,形成的贝氏体越少)
可以等温转变形成,也可以在一定冷却条件下连续转变形成
第6页/共55页
2、相变的扩散性
只有碳原子的扩散,合金元素(包括Fe)不扩散;
上贝氏体的相变速度取决于碳在FCC-Fe中的扩散,下贝氏体的相变速度取决于碳在BCC-Fe中的扩散
第7页/共55页
3、贝氏体相变有表面浮凸
表面浮凸
干涉图像
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相变均有表面浮凸现象
第8页/共55页
4、贝氏体相变产物
贝氏体本质上是铁素体和θ-渗碳体(或ε-碳化物)的混合组织。组织中常夹杂着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等相。组成相较多,形态多变。
在较高温度区形成上贝氏体,在“鼻温”以下的较低温度区域形成下贝氏体。二者在组织上的主要区别,一是铁素体的形态差异,二是碳化物的形态和析出的位置不同。
随贝氏体形成温度下降,贝氏体中铁素体的碳含量升高。
第9页/共55页
(1)上贝氏体
上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上部形成的。对中高碳钢,形成温度为350~550 ºC。
主要分为三种:
无碳(化物)贝氏体 (a, c)
粒状贝氏体(b)
经典上贝氏体(d)
第10页/共55页

Chap贝氏体相变和贝氏体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3.40 MB
  • 时间2022-01-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