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 23 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颈联: 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 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练习】(1) 请发挥想象,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答案: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 沉没的船只旁边, 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 大自然中, 枯死的树木前有千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一派生机景象。(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中领悟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 1 )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 )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 3 )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案:“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 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后人将之引申为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一自然规律,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4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 分) 答案: 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抒发作者对老友的怀念以及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慨之情。(6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 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 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 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 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 涵义十分丰富。 C. 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 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 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 表示要振作起来, 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7 )这首诗的作者是__ 刘禹锡__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2 分) (8 )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 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答案: 巴山楚水/ 凄凉地,二十三年/ 弃置身。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评析】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开篇以一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后两句是诗人的议论, 也是一种假设, 如果天不作美, 没有东风相助, 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练习】 1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案: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小:折戟;大:赤壁之战;国家的命运] 2、“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 、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答案: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 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 不刮东风, 不用火攻, 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 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 别出心裁, 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4 、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 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 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