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中印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磋商边界问题
60年前,中、印、缅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发展中、反对战争思想的传承和发展;60年间,五项原则在国际舞台展现出东方人的聪明智慧和精神营养。日前,由中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纪念研讨会举行,与会的一些外交官讲述了他们亲历的历史事件和对五项原则的看法
中苏关系正常化,中印就边界问题进行磋商,都是按照五项原则来办事
讲述者:李肇星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中国外交部前部长
1964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外交部工作。同年7月29日,外交部教育司(现干部司)的一位负责同志找我谈话,向我介绍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外交干部十六字原则,即“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里说的“掌握政策”,我理解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等对待中国,不尊重中国主权,50年代后期两国关系逐渐恶化。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更加剧了两国紧张关系。同年9月11日,周恩来总理抓住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赴越南参加胡志明主席葬礼回国途经北京的机会,在首都机场同他会晤,进行了坦率耐心的谈话,但苏联仍一意孤行。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对中国进行了攻击,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想同中同志指示外交部立即作出反应。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就此举行了他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发布会,发布了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那时,我在新闻司外者处工作,担任此次发布会的英文翻译。至今我都记得那三句话:“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当时中苏关系正常化面临三大障碍,即苏联在中苏边境和蒙古驻扎重兵,武装占领阿富汗,以及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这三大障碍明目张胆地破坏五项原则,分别从北面、西面、南面威胁到我同志指出,中苏关系的改善必须是有原则的,苏联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改善两国关系,消除这三个障碍的根本,就是要求苏联遵循五项原则。
1988年12月1日,钱其琛外长访问苏联,主要目的是解决三大障碍。这是30多年来中国外长首次正式访苏,可以说是一次破冰之旅。这也是我第一次陪同钱外长访问苏联。同行的有苏欧司司长戴秉国、亚洲司副司长张青、俄语翻译宫建伟等。访问一共3天,很紧张。其间,苏方答应逐步消除三大障碍。时值严冬,莫斯科大雪纷飞,寒风刺骨。12月2日深夜,钱外长找戴秉国、张青和我在住地院子里踏着厚厚的积雪,边散步边讨论访问成果。大家都认为访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12月4日,我们回到北京。钱外长一下飞机就向小平同志作了汇报。小平同志肯定这次访问,认为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基本条件已具备。没过多久,我们正式邀请苏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华。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戈尔巴乔夫应邀访华。16日上午,小平同志同戈尔巴乔夫会晤。我当时负责新闻吹风。小平同志总结了中苏关系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强调双方交恶主要是苏联把中等。两国无论是结盟还是对抗,都是不成功的,中苏关系还
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中印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磋商边界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