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叶朗著绪论一、美学的历史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美学思想的诞生,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美学(Aesthetica) 学科的名称,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 1750 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鲍姆嘉通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1、美学学科的形成过程: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的形成。 2、西方美学的发展美学思想: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活动在公元前 6世纪):最早开始思考美。按照数的关系,探究了身体、音乐、图形中能够带来和谐美感的比例关系。柏拉图(前 427 —前 347 ):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试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亚里士多德(前 384 —前 322 ):《诗学》美学学科的确立虽然鲍姆嘉通确立了美学,但真正为美学学科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康德,因为康德从哲学的角度为审美判断确立了一个独立的原则。 3、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美学学科的名称是近代才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但不能说,在近代之前中国没有美学。也不能说,中国古代有“美”无“学”。在中国历史上,审美意识早就存在,如新石器时期的陶器, 很明显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在中国也早就存在。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庄子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老子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意境说、意象说、审美心胸理论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儒家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庄子继承了和发展了道家美学,提出了超功利、超逻辑的“游”的状态,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魏晋玄学。清代前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 1、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共同点:学习和介绍西方美学,并尝试把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学术成就最大者:王国维。“境界说”;《人间词话》 2、现代:朱光潜和宗白华朱光潜:“意象”论;《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诗论》。美学学科建设贡献巨大。研究方法:心理学的角度和方法。宗白华:立足点是中国哲学。《美学散步》丰子恺: 3、当代:两次美学热潮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1、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张 1)艺术(艺术哲学) 2)美(美的本质和规律) 3)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4)审美经验 5)审美活动 2、美学研究人类审美活动国内美学界大多数人都赞同把美学研究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这一设定反映了这样一种认识: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是人性的一项基本的价值需求。如何理解审美活动?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性的需要。没有审美活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受人类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第一章美是什么第一节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柏拉图《大希庇阿斯》区分“什么东西是美的”与“美是什么”在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后面还有一个美的本质。“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永恒的,绝对的,是美的“理念”( idea ) 。这种理念是客观的,是先于现实世界中美的东西而存在。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分为两大类: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说明美的本质。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圆形、球形亚里士多德:“秩序、匀称和明确”,从形式的关系结构中规定美。是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传统。古典主义绘画和雕塑。 2、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A:从精神本体柏拉图:“美是理念”; 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从观赏者主观心理休谟( 1711-1776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海德格尔( 1889 — 1976 ):德国哲学家,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从主客二分式到天人合一式。第二节 20世纪 50年代中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蔡仪:美是客观的。“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美是典型”。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于心和物的关系上。第二节 20世纪 50年代中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朱光潜的贡献: 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第三节不存在一种实体化、外在于人的“美”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也。”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
美学复习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