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里的人鲜活起来
海安县明道小学 钱剑波
习作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练习。通俗点说就是指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能够意识到习作教学的重要性,并自觉性地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手段优化而不遗余力。但结合我的亲身经历,感觉我们的习作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故事里的人都是“木偶”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即使六年级学生,他们的作文现状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故事中的人物普遍不会思考,不会说话,不会行动,不会……完全是一个个毫无生机的木偶,显得那样呆滞、木讷、模糊。这样的习作又怎么谈得上具体、生动、优美呢?留给读者的是一种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印象。以下是几则学生的习作片段:
片段一:
到了国美电器,我在爸爸的带领下来到二层。一到二层,我顿时眼花缭乱。太多电器了,有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等等。到了卖电冰箱的那儿,售货员开始讲某个牌子冰箱的好处。听完了,我们又来到三层……
片段二:
我和表姐拿着球拍和羽毛球下楼了。来到空地上,我开始发球了。表姐用力一打,球快速地向我飞来。我用球拍用力一打,球又向表姐飞去。
片段三:
我跟着妈妈来到了舞蹈教室。只见许多的孩子在那里专心致志地跳着,做的都是高难度的动作。我想了想,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往外溜。
片段四:
一进病房,看见婆婆正躺在病床上。我赶紧跑过去坐在床沿上,向婆婆问好。
片段一中“到了卖电冰箱的那儿,售货员开始讲某个牌子冰箱的好处”,售货员是怎么对“我们”介绍产品的?爸爸又是怎么跟售货员对话的?这些本该写写清楚的。可惜的是,这篇习作中的人物都成了哑巴,不会说话了。由于缺少了语言描写。文章就显得干巴巴的,人物形象就鲜明不起来了。
片段二本该有几句生动的动作描写,展示“我”或姐姐的高超球技。可事实是,原文中找不到多少描写打羽毛球动作的词语。仅有一个异常宽泛,用之四海而皆准的“打”。描写人物动作要学会运用慢镜头,分解描写,写细腻写生动。就谈发球吧,发球有正手发球和反手发球之分,在平时打着玩的时候还有抛发球。比如描写抛发球可以这样写:我左手拿起羽毛球轻轻往天上一扔,在球落下来的时候,我奋力一跳,右手举起球拍对准球使劲一抽,“呼”的一声,球顿时像颗炮弹向姐姐飞去。连续用了“拿”“扔”“跳”“抽”几个动词,句子就具体生动多了。而且人物打球的姿态形象在读者脑海中呼之欲现。
片段三描写了一个不愿参加舞蹈班的学生。但这个人物形象留给读者的印象是:不会思考,感觉缺少了真人的一种灵动和生气。关键就在原文中缺少了一段恰如其分的心理描写。她看到舞蹈班的孩子们跳的高难度动作后,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如果在原文章加上她的心理活动,人物形象就会丰满得多。
片段四中的婆婆给人的印象极为模糊——她长什么样儿?病情严重吗?……原文中对于婆婆的描写可以说轻描淡写。这里可以适当加一两句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婆婆病重时的虚弱,需要人照顾。
二、容易忽视的专项训练
让孩子们故事中的人物动起来,会说会动会想,是当前习作教学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也是切实提高学生作文表达能力和水平的实在举措。我认为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必须要重视专项训练,甚至于在今后的一段
让故事里的人鲜活起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