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迷雾》读书笔记
《穿过迷雾》读书笔记
投资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年轻的基金经理康布斯向巴菲特求教,如何才能不断提高投资水平?巴菲特的回答简洁而直白:
“每天读这样的书500页。书里都是知识,而知识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就像复利一样。你们所有的人都能做这件事,但是我敢说没有多少人会做这件事。”
就我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要想在工作之余,每天完成500页的阅读量,几乎不可能。但等到我的翻译任务完工,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则是可以尝试的。
之前写过一篇《奥马哈之雾》的读书笔记,也有幸获得雪球“今日话题”推荐和任俊杰先生转发,今天趁热打铁,就任俊杰先生另一本解读巴菲特的著作《穿过迷雾》谈谈阅读体会。
?
巴菲特理想的投资企业要符合四项条件:(1)我们懂的生意;(2)有良好的经营前景;(3)由德才兼备的人士管理;(4)非常吸引人的价格。
在巴菲特看来,依靠上述标准选择出来的“超级明星股”是走向投资成功的唯一机会。他和芒格自认为没有能力靠灵巧地买卖普通企业的股权来实现足够的收益,他们也不认为其他人能够依靠频繁交易实现长期获利。
?
投资要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是因为:(1)控制风险。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只要把自己限制在能力圈以内,风险就会大大减小,处于可控的范围内;(2)事半功倍。投资回报并不与投资的复杂程度成正比。投资简单易懂的公司,回报并不比投资复杂难懂的公司差;(3)提高精度。投资是乘法,不是加法,如果企业涉及到10个变量,每个变量有90%把握,最后成功的概率就只有35%,因此决策链条越少越好。
固守自己的能力圈,会不会让自己错失机会呢?其实不会。巴菲特早年坚持不投科技股,虽然错过了微软、谷歌,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全球顶级富豪。错过微软、谷歌的同时,也让巴菲特避免了更多的“踩雷”。
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伯克希尔永远有机会找到它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事情”。那为什么不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先做好呢?谨记:能力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
?
虽说并不能完全从“后视镜”里看待问题,但历史信息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参考。巴菲特非常在意企业的经营历史是否具有稳定性。最赚钱的生意,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剧烈变化的行业或公司,而是那些5-10年来一直做着相同生意的公司。
来自《财富》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1977-1986年美均ROE达到20%且没有任何1年低于15%的企业只有25家。而这25家企业制造与销售的产品或服务不仅非常普通,而且与10年前也大致相同。
为了掌握企业经营历史,巴菲特甚至会去看可口可乐100年前的年报。作者引用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历史观,我也非常赞同——如果你对自己出生之前的事情毫不了解,那么你永远都是一个无知的孩童。
?
人们常说,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言下之意,投资是一件不确定性挺高的事儿。但在巴菲特看来,投资就是要在不确定的环境追求尽可能的确定性。巴菲特说:“我们寻找的是那些在未来10年或20年内能够拥有确定竞争力的公司。快速变化的产业环境或许可以提供赚大钱的机会,但却无法提供我们想要的确定性。”
越专注,确定性的概率就越高。历史上,可口可乐、吉列公司都曾经舍弃生意的重心,去尝试和主营业务毫不相关的事情。对此,巴菲特断言:“当一家优秀公司的运行轨迹出现偏差,比如将原本运转良好的主业弃之不顾,反而跑去购并一堆普通甚至更差的公司时,就会出现一些大的问题。”
追求确定性,让巴菲特醉心于投资那些“结果必然如此”的生意。在2002年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坦言,“在我们经营伯克希尔的38年里(不含由通用再保险与GEICO自行做出的投资),我们从股权市场获取的投资收益与投资亏损的比值关系大约是100:1”。
?
答案是肯定的。好的商业模式,赚钱不辛苦;坏的商业模式,辛苦不赚钱。
坏的商业模式,特点包括:(1)资本密集。每年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才能维持原有的利润率水平。就像芒格所形容的,虽然每年可以赚12%,但是你不得不把赚来的钱重新投资。(2)产品普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性能、外观、售后方面跟其他商品没有什么不同,无法做到差异化。(3)竞争激烈。由于产品没有竞争优势,就必须面临激烈的市场同质化竞争。无法成为Price Maker,只能被动做Price Taker,比如砂糖、电视机、低端白酒都是如此。
好的商业模式,具有广阔的经济护城河,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具有市场特许经营权:(1)被人需要;(2)找不到替代品;(3)不受价格管控的约束。贵州茅台就是非常典型的具有“市场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高端白酒市场几乎
《穿过迷雾》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