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培养目标.docx新课程培养目标
新课程培养目标
1 / 71
新课程培养目标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
①公民意识; ②价值观念;
③社会责任感;
④创新精神和实
新课程培养目标
新课程培养目标
7 / 77
新课程培养目标
践能力;
新课程培养目标
新课程培养目标
7 / 77
新课程培养目标
⑤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⑦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⑥终身学习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和方法;
⑧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新课程培养目标
新课程培养目标
7 / 77
新课程培养目标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新课程培养目标
新课程培养目标
7 / 77
新课程培养目标
①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开展。
③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②强调终身教育的根底性。
④表达对学生的人文关心。
新课程培养目标
新课程培养目标
7 / 77
新课程培养目标
2、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新课程培养目标
新课程培养目标
7 / 77
新课程培养目标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开展效劳,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
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
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新课程结构特点
第一,提出了课程的“综合性〞 。首先,课程结构 “综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长
期以来的学科本位,这既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当代世界开展对教育改革
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培养目标
新课程培养目标
7 / 77
新课程培养目标
第二,提出了课程的“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
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第三,提出了课程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开展的理论和
素质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 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 和谐、均衡开展的“完
整〞的人。
课程结构“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从三个层面上表达出来: 〔1〕对学习领域的规划
和设计,或者对学科与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全面、均衡; 〔2〕对各学习领域,
或者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必须均衡; 〔3〕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均衡
3、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
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局部。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
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那么等。分科课程标准
规定各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
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课程标准的总纲局部,相当于中国现
行的学校教学方案;它的分科课程标准,相当于曾经使用的分科教学大纲〔见教
新课程培养目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