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想象、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老班长的高尚品质。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我不仅让学生通过重点的词句体会与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与此同时, 也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色和用词的斟酌与准确,以便于在以后的习作中能够借鉴。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四、五年级,学过不少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 《丰碑》、《马背上的小红军》和《草地夜行》等等,所以,这段历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 通过前一阶段教学方面的观察和交流, 学生很喜欢学习故事情节比较生动的课文, 而这篇课文恰恰就是这样的, 所以学生会非常喜欢去读课文。但要想在读中去提高语文素养, 还需要老师在其中适当地引导、点拨。教学目标: 1 、能够从课文对老班长多方面的描写当中体会到老班长是个怎样的人 2 、理解文中的三处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的作用。 3 、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动的情节。教学重点: 体会老班长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革命责任感和崇高精神。教学难点: 理解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红军过草地时, 炊事班长接受上级的任务, 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 最后自己光荣牺牲的故事。) 师: 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老班长, 踏着他的足迹, 重温曾经在草地上发生的感人至深的一幕又一幕。二、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品质 1 、自学自悟人物品质师:请大家看自学提示。(自学提示: 1 、默读课文并思考:老班长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 、用不同的线形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后出现}) 师: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根据我们以前的学习经验, 你认为这样的文章要通过什么表现人物的品质或精神?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 { 先在学习的方法上,给学生一个导向。} 师:请大家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2 、小组交流,碰撞思想师:通过自学,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和同伴交流,赶快去说一说吧! (交流三分钟,教师巡视) { 小组交流,碰撞、充实、补充对方的思想和观点。} 3 、集体汇报,反馈成果师:我们按照课文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汇报。(1)“炊事班长快 40 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问题设计: 老班长多大岁数?和你们的爸爸妈妈年龄差不多, 你们的爸爸是不是也像老班长一样, 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布满皱纹”和“两鬓斑白”这两个词的描写,让我们觉得老班长像多大岁数的人? 为什么才 30 几岁的人,却有着 5、 60 岁人的外貌特征呢? {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体会到老班长为了革命的事业费劲了心思又操劳过度, 因此呈现出未老先衰的迹象。} (2)“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嚼了一会儿, 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问题设计: 为什么用“嚼”这个字?说明什么? 从皱紧眉头和硬咽下去,你能体会到什么? 我们平时谁也不刻意地去咽鱼骨头,但是却都有被一根鱼刺扎到的经历,想
金色的鱼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