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适】 楼宇烈
叶 适
一、 叶适的生平
叶适,字正则,晚年定居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城外水心村著书、讲学,因此人们又称之为水心先生。他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享年七十四岁,浙江温州永嘉人。他的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1961年中华书局将这两部著作集在一起校点出版,改名为《叶适集》)和言序目》(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此书校点本)。
叶适一生经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其政治和学术活动则主要在孝宗至宁宗三朝。南宋王朝自建立时起即面临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高宗赵构唯求保住半壁江山的小朝廷,对北方女真贵族的南侵,始终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甚至奉表称臣,每年贡输巨额金银财物。由此,也就极大地加重了对江南劳动人民的盘剥。江南广大劳动人民在连年的战乱和重税剥削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反抗南宋王朝黑暗统治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爆发了著名的钟相、杨么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而与此同时,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也都有大小不等的农民起义。赵构一面对这些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同时却进一步向女真贵族妥协求和。他重用投降派秦桧,杀害抗战将领岳飞,甚至在抗金胜利的形势下仍坚持求和不已。这种倒行逆施,遭到了朝廷上下抗战派的激烈反对,在一片抗战呼声中,赵构于公元1162年被迫退位,传位给孝宗赵昚。孝宗继位后,有意于恢复北方失地,但是统治集团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斗争始终十分激烈,从孝宗到宁宗赵扩,曾组织过两北上抗金的战争,但最后都遭到失败。总之,从南宋王朝建立之时起,围绕着民族矛盾,在上层统治集团和一般官吏、知识分子中,有着明显的主战或主和两派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叶适始终站在主战的立场上,并曾亲自领导过两淮地区军民的抗金斗争,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
叶适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二十四岁前的求学时期;二是从二十四岁赴临安至五十八岁被罢黜回家,三十四年的政治生涯时期;三是五十八岁归居水心村至逝世,十六年的学术研究时期。
叶适出生在一个“贫匮三世”(《母杜氏墓志》,《水心文集》卷二十五)的贫穷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期由于温州、台州一带发生大水灾,曾随父母搬迁过二十一处,过着颠沛困苦的生活,其父靠教授生徒以自给,而其母尚需织些粗布以贴补家用。但尽管生活如此困苦,叶适从小仍努力攻读经书,以保持“士人之家”(同上)的门风。在叶适十四岁那年,当时永嘉地区著名的学者陈傅良,应瑞安林家之聘,为林家子弟授学,叶适因与林家子弟同学,从而也得与陈傅良相交往。大约在叶适二十岁左右,他又专程拜访了当时另一位永嘉地区的著名学者薛季宣,交流学问。薛、陈二人对叶适思想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节详细介绍。
叶适二十四岁时,由于家庭生活实在贫困,无以为养,奉母命赴京师临安(今杭州)谋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叶适在求学时期就十分关心政治的治乱和国家强弱的问题,因此在他到京师后的第二年,即上书枢密使,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他认为,当时政治上主要的问题是朝廷中有一种“畏战无勇之俗”,那些“谋议之臣”只要“兵寝事竟”,大家就“动色相贺”,即使是“侵肤及骨”,也可以“一切不计,以求苟安”,而且丝毫“不自知其耻”。他指出,这种积弱的形势是长期以来朝廷只求苟安政策造成的。他分析说,自宋太宗兵下太原,“势可以定燕、代而不果”,宋真宗澶渊之盟“力可以破契丹而不听,乃反黜币赐金”,已开始造成这种风气。而到宋仁宗采用“专以偃兵不战,持守天下”的方针后,“当时元老大臣,以和亲避狄为上策;学士大夫,以因循苟简为正论”,这种风气已到了“莫能易也”的地步,以至于蒙受靖康之耻,尽失北地,而“刚心勇气,无复存矣”。叶适认为,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一定要“使民无嗜战之意而亦无畏战之心”,这样才能“外可以立功而内不失为无事”。同时,他引征历史实例说:“穰且之胜,战已败之师;勾践之霸,奋垂亡之国”,因而相信当时那种积弱的形势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问题是要采取革除积弊的正确措施。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建议。如:“收召废弃有名之士,斥去大言无验之臣”;“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说”;“罢太甚之求以纾民力”;“广武举之路”;“耕因屯之田以代军输”等等。而要使这些措施得以实行,他认为执政者还必须做到:诚、赏、罚三条。所谓诚,即“发号出令,无有巨小,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所谓赏,即“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所谓罚,即“惩人之过,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戳而遗其贵近之厚”(以上引文均见《上西府书》,《水心文集》卷二十七)。这里所以不嫌其烦地引述叶适这封《上西府书》的主要内容,一是由于叶适
【叶 适】 楼宇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