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 --------------------------------------------- 感谢观看本文------- 谢谢----------------------------------------------------------- [ 标签: 标题]2016 《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编者按: 《新青年》是 20 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创办的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杂志。它发起新文化运动, 倡导“赛先生”和“德先生”,并在五四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2015 年是《新青年》创刊 100 周年,本刊特约文史作者张家康先生撰文, 追述《新青年》的历史轨迹,从一个侧面呈现其所影响的那个时代,以及陈独秀、胡适等《新青年》同人所掀起的思想与社会革命,为读者展现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 1915 年9 月,一份综合型文化月刊《新青年》创刊于上海,很快便风靡京沪、风传全国,其影响力所及,延续了一个世纪。它所揭橥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整个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新青年》由上海迁到北京 1915 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回国来到上海。当时,国内正弥漫着尊孔复古的乌烟瘴气。辛亥革命以来,政治革命不断,可旧的陈腐思想总是阴魂不散, 占领高地,它的根子就在于国民思想的僵化和不长进。陈独秀认识到政治革命不能代替思想革命,于是,他 2 /19 --------------------------------------------- 感谢观看本文------- 谢谢----------------------------------------------------------- [ 标签: 标题]2016 找到安徽老乡、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想让亚东帮他办一份杂志,并说这本杂志的出版发行,“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他信心十足地对汪孟邹说:“欲使共和名利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须办杂志。”1915 年9月15日, 《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这是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每号约 100 页, 六号为一卷。后因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杂志》同名而改名为《新青年》,自此一直沿用到终刊。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寄语青年:“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大声疾呼: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杂志所涉主题广泛,有鼓吹法兰西文明,称其象征有三:人权、生物进化和社会主义。有论述民本主义,称: “国家者,乃人民集会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近世“民主的国家”,才是“真国家”;专制的国家是“民奴的国家”, 是“伪国家”。有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称:“人类之进化,竞争与互助,二者不可缺一”;“世界一战场,人生一恶斗,一息尚存,决无逃遁苟安之余地”。杂志还 3 /19 --------------------------------------------- 感谢观看本文------- 谢谢----------------------------------------------------------- [ 标签: 标题]2016 明确其批判的锋芒,是儒家的“三纲”及封建的伦理道德,认为这些说教“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东方讲纲常名教,西方讲自由平等独立,国人缺乏的这种“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几乎与陈独秀创刊的同时, 1915 年9月17日, 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胡适在写给安徽同乡好友梅光迪的诗中云: “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誓不容坐视, 且复号召二三子。”文学革命的口号由此提出。陈独秀也认为: “文学者,国民最高精神之表现也。”有意改良文学或曰“文学革命”。1916 年2月3 日,胡适在致陈独秀的信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 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8月 13 日,陈独秀复信胡适: “尊论改造新文学意见,甚佩甚佩。足下功课之暇,尚求为《青年》多译短篇名著若《决斗》者,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一个要“造新文学”,另一个要“改良文学”,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共同感觉到革故鼎新的文化使命。当时,康有为鼓吹定孔教为国教的谬论盛极一时,《新青年》责无旁贷,必须予以针对性的批判。陈 4 /19 --------------------------------------------- 感谢观看本文------- 谢谢-----------
《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