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抗震减灾规划设计原则研究摘要:我国为地震灾害的多发地区,为实现城市抗震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能忽视对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规划设计,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本文将从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必要性、国内外抗震减灾的现状分析、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所遵循的原则及规划要点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关键词: 城市抗震减灾现状分析规划原则我国为地震灾害多发国家,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 年的汶川地震、201 0 年的玉树地震,都带给人们难以磨灭的创伤以及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顺利开展城市建设工作,不能忽视对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规划与设计。一、实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必要性我国地处地震的多发地区,且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频度高、震源浅、强度大的特征。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其中既存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又存在致灾因素多、城市容易受损的不利因素。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能力有待提高,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 1、城市具备其自身特性,即人口众多、建筑物聚集,各类工程项目繁杂, 社会财富较为集中等。这就决定了在地震灾害来临之时,城市的各方面建设更容易受到损害。 2、城市各类资源较为集中。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生产总值、工业产值与工业利税等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城市。除此之外,金融、教育、科技等诸多资源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所以这些地区出现地震灾害,其危害与损失可想而知。 3、城市建设薄弱环节存在。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中新老建筑并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且在城市管理的某些方面存在滞后性特征。这些现象是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不利于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所以日常抗震减灾工作的开展,要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避免“防灾欠账”的现象出现。二、国内外城市抗震减灾规划的现状分析国际上诸多国家重视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工作,在该项工作开展模式上,大多采用多种投资、分级管理的模式。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都具备专门的防灾部门,且存在与之相对应的下属机构,重视对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资金、资源投入,具备城市抗震减灾的有效举措,便于此项工作的迅速、有效实施。从上个世纪 80年代起,我国开始开展抗震减灾规划工作,时至今日,已取得很大进步。但纵观我国城市抗震减灾工作的现状,还不能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协调, 还存在不足之处: 1、缺乏与应急救灾的衔接性。在进行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伊始,必须充分考虑应急救灾系统,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属于常态建设,而应急救灾系统则属于灾后应急,两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灾前的安全保障工作,实现灾后的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 2、缺乏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多层次性,是对城市发展的全面规划,而抗震减灾规划则注重对城市易损性的分析,二者之间存在不协调因素。 3、与地震设防水准存在差异性。世界各国对地震防御工作的开展,都有其参考数据,我国亦不例外。但地震真正到来之时,往往超出了原有的设防水准, 使原有的地震设防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为了规避这一弊端,可以寻求新的手段,在提高我国城市地震设防水准的同时,又不与我相背离。 4、难以形成对地震危险空间分布的准确认识。这是因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亦不断增大,城市不同地区间地震风险可能存在不同分布。但目前大多城市还未建立城市地震风险
城市抗震减灾规划设计原则研究 修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