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受教育覆盖面提高,师生关系越来越成为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关系。尊师爱生一直是师生关系中被普遍公认和践行的道德规范。今天我们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我们应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并没有改变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功能目标,但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传承什么样的文化,怎样传承文化这一根本问题上却有时代赋予的新内涵;新型师生关系也没有改变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主导作用,但对怎样发挥这一主导作用,怎样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却提出了新要求。新型师生关系同样没有否定师生关系的差序性,但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差序性,却与以往的“一桶水”与“一杯水”的惯性思维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教师应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在许多教师的潜意识中,传统的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听话和学习。听话就是听教师话,学习就是成绩好。具体表现就是遵纪守法虚心接受教师的教育,刻苦学习成绩不断直线上升。这样的学生教师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应如何看待那些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不太好甚至很不好的学生。从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为原则,以“基础文明”为底线,以促进发展为导向。只要在学习中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样的师生关系就不是简单的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而是相互发现、相互开发、相互促进,一起成长和发展的陪伴关系。
其次应怎样培养学生?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和发展意识,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知识的滋养、体验的机会、锻炼的舞台、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同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帮助。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允许学生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少一点“一刀切”,多一点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少一点“齐步走”,多一点因势利导的“有梯度”的“差别化教育”;少一点让学生与同学的“横向的名次比较”,多一点与自己的“纵向的发展比较”;少为学生“树榜样”,多为学生“做榜样”。这样的师生关系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言传身教、教学相长、共同分享和提高的关系。
再次,传承什么样的文化?或我们拿什么教给学生?主智主义的教育虽然已受到广泛的反思和批判,但真正能够冲击和改变这一教育理念的是“后喻文化”时代对教师知识权威地位的挑战。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知识搬运工式的教书匠将逐步被淘汰,更多以信息加工、知识运用、学习辅导、能力训练、创新启发、价值分析、思想引领、人格影响为导向的新型教师将走上讲台。教师需要传承的不再是单一的认知性文化,而更多的是情感性、价值性、批判性、创造性文化。
概括地说,教师传承给学生的应是超越认知和工具理性的自然与人、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生态文化、生命文化和生活文化――可将这一新文化概括为“三生”文化。这样的师生关系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给予和接受的关系,而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和协调下师生共同体验生活、感受生命、领悟生态的关系。
最后,应怎样传承“三生”文化?从学生的接受特点和规律说,传承的顺序应随着学生学龄和学段的增长依次为生活文化、生命文化和生态文化。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三个不同学段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文化主题依次递进,在每一学段随着学龄的增长依次递进,既有学段的大循环,也有学龄的
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