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 2011 — 2015 ) 规划的五年, 是枞阳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更是枞阳县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明确目标,统一思想, 争先创优, 谋求跨越, 实现赶超, 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十二五”发展基础与形势“十一五”时期, 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带领全县人民,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各种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影响, 抢抓机遇, 科学谋划, 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社会事业稳定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 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1 、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连续五年保持高速、高质量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四项指标年均增长 15% 、 % 、 51% 、 % 。 2010 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 105 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11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 140 亿元。 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 :: 调整为“十一五”末的 ::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 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比重大幅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93 家, 全县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 17 亿元,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工业结构日趋合理, 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 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数由 200 5年72 家增加到 201 0年 217家, 工业化率五年提高 8 个百分点, 初步形成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空间组团式发展布局; 建材、造船、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日益壮大,配套产业渐成体系,产业链条正在完善,集群特色日益显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大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经济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 现代物流、商贸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新兴业态全面起步并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镇化率比“十五”末提高近 12 个百分点, 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民营经济不断壮大,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 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有效开展,生态枞阳建设扎实推进。 3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紧紧抓住国家各项政策机遇, 积极开展“项目推进年”、“政府十件实事”等活动,“村村通”水泥路、江堤堤顶道路油路面改造、义小路雨坛至义津段水泥路面铺设、铜安公路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或正在推进。配合完成池州至枞阳长江大桥项目前期工作, 县域“五纵四横”公路格局基本形成。长江岸线开发力度加大, 出台了《枞阳县长江岸线资源开发规划》, 岸线经济逐步形成。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市政设施投入保持年 50% 左右的增长率。莲花湖综合治理、长江路综合改造、环湖路步行道和灯饰工程、老城区水泥路面改造等工程等相继完工,湖滨广场建成开放;城北出口路、银塘路、浮山路等工程陆续完工, 县城道路框架逐步拉开; 乡镇总体规划第二轮修编全面告成,“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一批农村集贸市场和规模小区已经建成。水利工程管理进一步加强,完成 万人安全饮水工程; 马鞍山水库除险加固、白荡湖南站、平垸行洪巩固工程等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大提升。 35 千伏变电站双电源网络全面建成, 110 千伏周潭变电站、 110 千伏展望变电站投入运行。枞阳电网结构得到极大改善, 供电能力增强。 4 、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推进,开发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扎实推进“两镇二十六村”示范工程, 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完善了粮农直补办法, 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启动。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县粮食系统 47 家企业、经委系统 5 家企业和白荡湖养殖公司等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效果。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 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实施农技推广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科学定性定编, 全面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开发开放不断推进,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招大商、招优商的舆论氛围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累计到位县外资金达到 8 亿元,是“十五”累计引进资金的 8 倍。 5 、人民生活水
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