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辩论双方立论的主要观点。正方(诚信的建立更需要自律): 1.“诚信”一词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诚信-- 就是诚实、守信用。诚实守信,是指言行与内心相一致。能够履行跟别人的约定,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2. 诚信是自我的约束、自我的管制,从“我”做起的道理。这道理也很简单, 连自己都不诚信于别人, 根本就没资格要求别人诚信于自己。所以自律是他律的先决条件, 没自律就没他律。 3. 他律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逼迫人们不诚信。例如,某城市“创卫”。“创卫”期间一些不合格的饮食店一律关门停业, 以便在“创卫”检查中顺利度过考察, 一旦风声过后, 又开张大吉。还有一些社区、学校为了评“文明小区”之类的奖项, 在检查组来临前而大搞卫生,以此来迎接检查。 4. 诚信的建设与自律在中国文明史上, 诚信一直作为一个道德命题存在, 孔子很早就把诚信提到“民无信不立”。 5. 他律只是一种手段来强调自律的重要性。反方(诚信的建立更需要他律): 1. 诚信是一个道德的概念。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区分善恶为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 风俗, 习惯, 信仰, 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标准和原则。道德是社会范畴, 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既定的要求, 是他律,也就证明诚信是他律。 2. 他律的社会性决定了诚信的统一性。他律既然是外在的标准, 同时也是有社会性的, 那么也就是整个社会的人群整体所认同的一种标准, 这样一种标准既然是外在的是被统一认可的, 那么显然他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是没有差别的, 所谓诚信, 所谓标准, 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不是你的标准向东, 我的标准向西, 而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这样的一个标准来自社会, 来自"他" 。那么自律的基础也就是外在的了。 3. 自律本身就是对他律标准的趋同。所谓自律实质上只是“自发执行他律”。社会人往往通过教育, 思考等等的途径来产生这样一种标准的统一, 这是将外在的标准内化的过程, 其本质依然是外在的标准在起作用, 而绝对不是内在制订的一个标准在起作用。二、双方攻辩的焦点及辩手的对策 1. 正方根据诚信的定义为依据,认为他律并不能使人诚信,因为诚信只能是发自内心的。反方反驳, 他律并不代表不是发自内心, 你遵守一些法规也是发自内心的。正方补充, 他律就一定是法规吗?难道你对别人诚信是因为法规吗?反方回答, 是的。正方补充, 谢谢对方辩友, 你已经支持了我方的观点, 你遵守法规是因为你自身的思想让你去遵守的, 这就是你的自律,可想而知,你没有自律就不会去遵守诚信了,自律是遵守诚信的基本条件,没有自律就谈不上诚信,所以诚信的建立更需要自律。 2. 在比赛中反方强调的观点是:诚信是一种道德,而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既定的要求, 是他律。所以诚信的本质应该是他律,也就是说这种他律(诚信)的建设,只有增强他律的力度才能得到发展。反方曾经有一问: 从小到大我们不是一直受他律的约束吗?正方回答:是。反方继续问, 你试过违反规章吗?正方回答:有。反方说: 很好, 俗话说得好“人非圣人, 孰能无过”。但是现实的职业活动实践证明, 对于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和从业者来说,离开他律,自律往往是一句空话。 3. 正方:为什么从小到大,我们在思想道德课中,都要学习做人要诚信呢,而不是学习如何去约束他人呢? 反方:对, 学习诚信正是为了更好的约束别人, 诚信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来自社会的统一标准, 这样的一种标准是外在的, 不是主观的内心出发的,我们学的就是这标准。难道你们自以为诚信了,你就是诚信的吗? 正方:我方的观点从没这样说过,我们认为自律可以在相对于他律的前提下,可以更好的建立诚信。我想问对方一个问题,你的一举一动是靠什么支配的? 反方:是他律。正方:那好,我想现在请你把你的嘴巴闭上直到比赛结束好吗? 反方:那不可能,我遵守的是比赛的规定。正方:相对你来说,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不也是他律吗?更何况比赛没规定你一定要说话呀。你的行动是靠你自己支配, 正如你刚坐下一样, 你想才会坐下。诚信是否会遵守也是看你自己的意愿, 那就是自律, 你够自律, 当然就不会失信于别人。有了自律当然就会更好的建立诚信。反方:照对方辩友这么说,那为什么还有法律和监狱的存在啊?这就足以证明他律的重要性,我刚坐下是因为我遵守比赛规则这一种他律。没了他律的约束就不会有诚信,更何谈建立? 正方:你不自律可以约束别人吗?对方辩友你说的对,不过只对了一半,其实从我们刚才的对话中就已经说到了我方开篇立论的一点,他律只是一种手段来强调自律的重要, 一切的他律都为自律服务,没自律就没他律,没自律就更别说诚信的建立更需要自律啦! 反方:他律大致可分为三类:非强制性的、强制性的、半强制性的。例如,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职业道德内化
诚信自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