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臭氧层:中国一步一个脚印 2010-5-29 21:39:00 中国经济导报编者按今年 3月 2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 4月8日, 国务院第 573 号令予以公布,自 2010 年6月1日起施行。《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定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也是我国首次将我国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转化为专门的国内法的一部法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国逐步削减和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切实履行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义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并有利于调整优化相关产业结构,提高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节约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本报记者潘晓娟“迄今为止最好的气候公约是哪一个? ”5月 24日,在北京环境国际公约履约大楼里,来自美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反串了记者的角色后,杜武德用手势制止了大家的跃跃欲试并给出了答案: “也许有人会回答是《京都议定书》,但是我要跟大家说,这不对。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气候协议公约应该是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他解释说,当前有必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熟知《蒙特利尔议定书》在气候效益方面所做出的成就以及在未来所带来的效益。一个公约延缓气候变化达 10年以上地球表面 15公里至 25公里的高空,因受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缘故,形成了包围在地球外围空间的臭氧层,这臭氧层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绝大部分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危害。但人类大量使用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人造化学品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导致大量有害紫外线到达地表,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损害。科学家称那些破坏臭氧层的人工化学品为消耗臭氧层物质。这些物质曾被或仍在被大量应用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譬如曾被用在冰箱和汽车中的俗称“氟利昂”的制冷剂 CFC-12 ,在诸多发泡保温材料和香烟生产中被用作发泡剂和膨胀剂的 CFC-11 ,在电子器件、涂料等生产中被用作清洗剂和溶剂的 CFC-113 和甲基氯仿( TCA ),在消防中被用作的灭火剂的哈龙, 在化工生产中被用作助剂的四氯化碳,在烟草、农业种植和粮食仓储中被用作杀虫剂的溴甲烷,以及在目前空调和工商制冷领域被广泛用作制冷剂的 HCFC-22 等。据了解,《蒙特利尔议定书》被公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环保协定,它逐步减少发达国家使用的 65% 以上造成臭氧层破坏的 97种化学品,也减少发达国家 50% 到 75% 的同类化学品的使用,杜绝了 1000 亿吨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量是《京都议定书》减排量的 20倍。尽管常被当作臭氧层协议,但是通过逐步减少全氯氟烃和氢氯氟烃的使用,《蒙特利尔议定书》为缓解全球变暖做出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全球其他协议公约的贡献之和,迄今为止延缓严重气候变化预计达 10年以上。由于各缔约方积极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全球共削减了 95% 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量和消费量,这一成就离不开缔约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归功于许多国际和当地的参与者。 2010 年正好是全球淘汰完第一代全氯氟烃和哈龙的时间, 淘汰这些东西花了很大的本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院胡建信教授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蒙特利尔议定书》 20周年的时候,有专门的国际
保护臭氧层:中国一步一个脚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