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名单》影评广编十班戚晨阳 120504201007 故事梗概 1939 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 辛德勒(连姆· 尼森 Liam Neeson 饰)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 开设了一间搪瓷厂, 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 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 大发战争财。 1943 年, 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 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 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 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 1200 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关键词叙事色彩音乐文化主题主题阐释影片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本片导演既是一个犹太人,他根据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 肯尼利的小说《辛德勒方舟》进行改编, 拍摄了这部黑白影像的影片。作品以纪实的风格真实再现当年的恐怖景象。作品中人类的丑恶面目与伟大人性都充分的得到体现。作为美国最出名的科幻导演, 斯皮尔伯格在这部影片中丢掉了他以往最拿手的特技,以纪录片的风格拍摄了此片。叙事结构好莱坞电影在表现历史重大事件时,总是选择个人命运作为缩影, 把历史时间作为人物的背景。一般来说, 复杂的电影故事会包括两条线索的发展。一条是个人的, 一条是历史背景的。《辛德勒名单》中也是把辛德勒个人命运和“二战”时期德军在波兰战场的历史进行了交叉。个人命运有着独立的发展, 它的发展高潮并不一定与历史相吻合。例如, 在影片《辛德勒名单》中, 辛德勒的故事线索完全可以独立于战争的背景。 194 3 年3月 13 日之前,新的了已经完成了个人财富的积累,他肆意玩乐, 实现了个人的追求。也同样是这个时期,他成了历史的见证,历史不再是书面的叙述, 这个情节交叉使得观众认同了两者间的关系, 辛德勒个人英雄色彩的光环, 代表了人性的积极的一面, 这也暗示了德军侵略的最终灭亡, 情节的暗示和历史的必然之间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对于观众来说, 故事情节和历史之间惊人的相似,德军的灭亡是通过辛德勒的善举让观众认可。时空转化的色彩运用《辛德勒名单》这样一部由历史改编的电影,是一个内容,主题大于形式的电影,在处理电影艺术的表现上,有着自身突出的特点。比如在《辛德勒名单》的影片中除了开头和结尾几分钟的色彩,全片以黑白胶片拍摄。全片长达 193 分钟, 这在一般好莱坞影片中, 是颇为特殊的, 自从 20 世纪 60 年代之后, 好莱坞电影已经全面实现了彩色宽银幕电影的技术标准, 从一般的好莱坞商业片模式来说, 电影一般是 120 分钟之内的作品。银幕上的彩色和黑白, 实现的是时空转换的效果。在影片中色彩的情节是“二战” 50 年后的今天, 有着绚烂色彩的生活; 黑白情节则是来自对“二战”中的犹太人历史的回忆, 突兀的黑白色还像是象征那段历史的惨痛,艺术上也达到了时空转换的效果。通观全片, 黑白的情节是主体部分, 实现了影片故事的讲述, 历史的记录的效果; 彩色情节仅仅有几分钟, 开头的红色蜡烛慢慢熄灭的段落, 有着宗教的意义, 光在西方
戚晨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