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理解的秦汉文学
一、秦朝暴政下的文学:中华民族的凝聚交融,在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血与火的战争兼并双重力量的作用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虽然这个王朝只存在了十余年,但它的历史事业和政治制度,却由取而代之的汉王朝继承下来;虽然西汉初一度出现诸侯权力膨胀的苗头,但历史的大潮已无可逆转,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开展和稳固。西汉、东汉总共四百多年的统治,在多方面奠定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根底。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朝,需要有相应的思想文化措施来维护和加强它的统治,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状态,是不能继续下去了。秦始皇在统一文字、法令、衣冠建制的同时,又下令进展思想控制:各国史书,除?秦纪?外一律烧毁;除官方博士所掌管的书籍,民间所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语一律交公燃烧;有敢于议论?诗?、?书?的,概处以死刑。他还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他试图把愚民政策和严刑酷法作为统治国家的根底,但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
二、西汉王朝建立后的文学:在多方面继承了秦的制度,但在刑法和文化控制方面,那么采取较为简约宽松的政策。立国不久,朝廷废除了秦的挟书律,大规模搜罗文籍,并允许各家学说流行。主张清静无为即减少国家对社会生活所加干预的黄老思想,一度非常兴盛。但这显然不是最合适中央集权制度的学说。秦始皇控制社会思想文化的设想,对汉王朝仍然是有用的,不过需要采取比拟合理可行的方式去实现。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起完好的社会统治思想,并在政治制度上把读经和士人求官谋禄的出路亲密结合,使读书人全都成为儒生,从而有效地完毕了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历史。
但汉代的儒学,已经截然不同于先秦的儒学。本来意义上的孔孟之道,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所建立的新儒学,那么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吸收了孔孟思想中
假设干有用的成分,又糅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形成一种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融政治、宗教、伦理、刑法为一体的实用之学。当然应该看到,这是顺应着当时历史需要的产物。
统一帝国的建立,无疑为消费力的开展提供了宏大动力。据?史记middot;平准书?记述,汉武帝时代,国家的经济力量非常雄厚,非遇水旱之灾,民那么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利用这样的经济力量,汉武帝一方面大兴土木,广建宫室,以满足他的奢侈欲望,同时大力向外开拓。控制西南,北击匈奴,沟通西域,不但稳定和扩展了国家的边疆,解除了长期以来北部地区受游牧民族武力侵扰的威胁,而且大量引进了外来文化,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的热潮。汉王朝以前代所未有的恢宏气度,出如今世界舞台。
通过独尊儒术建立思想统治,自然会极大地束缚学术文化的自由开展。特别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方面,再也看不到战国时代自由活泼的气氛。但儒学本身又包涵以文化手段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意识;统治阶级也需要总结历史经历,需要精神文化的享受,因此汉王朝的文化建立,在受到严重束缚的情况下,仍然获得很多成就。我们如今看到的先秦典籍,根本上都是经过汉代官方的整理而保存下来的。?史记?这样宏伟的著作,也只有在汉武帝那样壮丽的时代才能产生。此外,武帝时大规模扩大乐府机构,重视采纳来自民间和异域的新声变曲,有力地促进了音乐和文学的繁荣。到西汉末,乐府规模更开展到八百多人。通过以上一些简单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大概窥见西汉文化的盛况。
西汉覆灭以后,刘秀〔光武帝〕依靠地方豪族权力,并利用农民起义军,建立东汉王朝。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半个多世纪中,东汉保持了兴隆的势头。自和帝以后,高层权利构造显示不稳定的趋势。但东汉的经济文化,总体上仍有很大开展,不能因政治上的不稳定而加以否认。东汉的首都洛阳,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心,而且是一个商业兴隆、消费程度相当高的城市,其富庶繁华,远远超过西汉首都长安,这在傅毅、班固、张衡诸人的京都赋中,都有充分的描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末洛阳太学生已多达三万人,许多私学门徒也在千人以上,这
说明东汉时文化的普及,和士阶层的壮大。
东汉中期以后权利构造不稳定,其直接原因是连续出现几个幼年登位的皇帝,造成权利真空,但根本的原因,却是皇权和士人集团之间的不协调。这一点在东汉末尤其突出。所谓士人,就是地主阶级中的读书人,其中最活泼的,是京都的太学生。从理论上说,他们具备做官的资格,并以此为人生出路,而一些世代官宦的大士族,和士人出身的朝廷大僚,那么是他们的代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