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第 3 页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一、秦朝暴政下的文学:中华民族的凝聚融合,在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血与火的战争兼并双重力量的作用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生出路,而一些世代官宦的大士族,和士人出身的朝廷大僚,那么是他们的代表。皇帝和皇室成员,往往从“家天下〞意识出发,完全把国家视为私产,重用其私奴——宦官,甚至通过宦官直接出卖官爵以积累私人财富;宦官那么乘机把持权力,凌驾于朝官之上,有时甚至控制皇帝。这些不仅破坏了封建国家机器有规那么的运转,而且大大侵害了士人的利益。随着士人阶层的壮大,特别是豪门士族力量的壮大,士人的集团意识日益强烈。他们要求与皇权达成某种平衡,强调“士大夫〞对国家的责任和权力,坚决反对宦官擅政。而摇摆于两者之间的,又有外戚的政治集团。桓帝、灵帝之世,宦官对士人集团的残酷压迫到了极端,士人的对抗也愈益剧烈,使国家机器处于瘫痪。终于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整个王朝土崩瓦解。以后到魏晋时代,豪门士族得到最大的收获,形成皇权与门阀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责任的儒学,渐渐为士人所轻视,从东汉末到魏晋,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学术活泼开展的局面。
第 7 页
汉代的儒学,一开始就分成今、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偏重于政治上的实用性,多讲阴阳灾异、天人感应,是官方的学说;古文经学注意经书的政治和伦理原那么,穿凿附会的成分相对要少,但地位一直不高。东汉时期,今文经学进一步滑落为“谶纬之学〞,脱离经书,专门伪造和推究神秘妖异的预言。它的愚昧,繁琐,导致古文经学的兴起。东汉覆灭后,儒学整体上衰微,其中今文派趋于灭绝,古文派那么保持着虽非统治性的却仍然重要的地位,并为后世重新改造利用。
在表达汉代文学概况之前,我们首先对秦代文学作一简略交代。秦王朝历时甚短而轻视文化,文学上可说的东西很少,大致只有一部?吕氏春秋?和李斯的一篇?谏逐客书?。?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又称?吕览?。它以儒学为中心,兼收先秦各家学说;内容以政治为主,而涉及广泛,故一向列为杂家。全书由一百数十篇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短文组成,大都先立论,而后引证史实或寓言故事,文字简明,条理清楚,有一定形象性。李斯原是楚人,入秦官至丞相,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谏逐客书?为劝阻始皇驱逐非秦国人士而作。李斯本是战国游士一类人物,文章也有明显的纵横辞说的习气,文辞华美而铺张,气势奔放,说理透彻,是传诵的名作。另外,秦代尚有“杂赋〞、“仙真人诗〞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久已失传。
第 8 页
汉王朝统一强盛的局面,为汉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根底。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的儒学那么一方面具有从维护统治者所提倡的伦理原那么的实用功能上肯定文学的一面,又有从上述立场无视乃至反对文学的审美与娱乐功能的一面。它既可以被文学家用来作为一面幌子,又可能被严格的正统派用来作为扼杀文学的根据。正是在这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汉代文学形成许多自身的特点,并构成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环。以下我们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分别加以介绍。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这一点需要同先秦时代相对照来看。在本书第一编?先秦文学?局部中,我们列述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除?诗经?和?楚辞?外,本身都不是文学作品;其写作目的,是为了表述政见、记载历史或探讨社会生活法那么,而不是追求文学的美感。只不过后人可以从中分析出文学因素和文学价值来。而?诗经?,虽然在春秋时代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典籍,但人们却又不是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待,而是重视它在礼仪和人伦教化方面的作用。?诗经?的命运就是:它的地位越高,离作品本来所具有的文学意义越远。?楚辞?是用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写成的抒情诗,这说明生长于南方文化土壤上的屈原等诗人,已经率先认识到文学的价值;?楚辞?也正是对汉代文学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作品。但必须注意到?楚辞?只是局部地区和少数作家的作品。而且,就诗人创作目的而言,其政治因素恐怕还是高于艺术因素。再说,先秦时代的文化人,可以分成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外交家等等,没有一个就其社会身份而言可以称为“文学家〞的人。屈原就创作成就来说是伟大的诗人,但社会身份是政治家。也就是说:在先秦时代,没有人能够单单或主要凭藉其文学创作的成就而得到社会的成认和重视,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从总体上说,先秦还不是文学的价值受到重视的时代。
第 8 页
汉代的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学的地位即使不如政治、哲学那样显要,至少已经被看成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这也就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了重视。
具体表现之一,是出现了汉赋〔又泛称辞赋
【精选】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