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xún zǐ)的生平与思想
(一)荀子(xún zǐ)的生平
(二)荀子(xún zǐ)的思想
1、荀子(xún zǐ)主张性恶论
2、荀子(xún zǐ)隆礼重法的礼法治思想
3、荀子(xún zǐ)重视民众的力量
4、荀子(xún zǐ)反对天命鬼神
5、以义制利的义利观
第1页/共45页
第一页,共46页。
荀子(xún zǐ)生平
在先秦儒学大家中,除了孔子和孟子以外,荀子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孔子之后,儒分为八,以孟学和荀学为显学。司马迁《史记》中将孟荀合传,表明而人在儒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荀子在继承孔子的同时又批判和改造了正统的儒家思想,尤其明确地反对和批判孟子一派,称孟子为“俗儒”,自命为“大儒”。荀子在坚持(jiānchí)儒家立场的前提下,批判地吸收了道、墨等家的思想要素,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在儒家学派中别立一宗。
第2页/共45页
第二页,共46页。
(一)荀子(xún zǐ)的生平
荀子姓荀名况,(约前313-前238),当时的人们称他为荀卿,汉朝时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荀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加剧,战国七雄争城夺地,战争连年不断。为了扩大政治影响,齐国的威王、宣王广招天下贤士,聚之于齐国稷下学宫,供以优厚俸禄,尊为“上大夫”,让他们著述立说,但不问政事。闵王时,这个大智囊团达到上万人的盛况,荀子也来到稷下游学,后荀子成为当时“稷下学宫”的重要学者,地位很高,史称他“最为老师(lǎoshī)”。曾经多次在学宫主讲,三次被推为祭酒,成为“列大夫”的领袖。
第3页/共45页
第三页,共46页。
当时荀子曾经力图说服齐当权者选贤任能(xuǎn xián rèn néng),重用儒生,实行王道政治,争取统一天下,但忠告未被采纳。后来有人向齐襄王说荀子坏话,荀子离齐投楚,结交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被任命为兰陵令(今山东苍山县兰陵)之后荀子还曾经游说秦昭王和赵国的孝成王,但都未被重用,后被春申君劝回楚国,仍做兰陵令,春申君遇刺后,就在兰陵的家中潜心学问著述立说数万言,死后葬在兰陵。
第4页/共45页
第四页,共46页。
(二)荀子(xún zǐ)的思想
1、荀子主张性恶论
2、以义制利的义利观
3、荀子反对天命鬼神
4、荀子隆礼重法的礼法治思想
5、荀子重视民众(mínzhòng)的力量
第5页/共45页
第五页,共46页。
总论(zǒnɡ lùn)
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同时重视礼。认为仁必须通过礼表现。即仁不只是一个人内在的情感,它还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常强调通过学习礼乐来陶冶人的性情。孟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中“仁”的观念,荀子则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礼”的部分。荀子也以继承了孔子思想自居,但探询荀子思想会发现,荀子继承的只是孔子思想的外壳,他更多是从其他方面汲取(jíqǔ)思想资源,实质上,荀子和孔子一样,对礼的内涵意义做了一番重新的发掘和阐释。
第6页/共45页
第六页,共46页。
1、荀子(xún zǐ)主张性恶论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各种欲望:“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这正是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人性为恶,为什么还有善人(shàn rén)善行呢?荀子说那时后天接受教化和个人努力的结果。即后天的努力和教化及环境影响可以改善人(shàn rén)恶的本性,所以,人应该学习礼义、圣人,应该“明礼义以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第7页/共45页
第七页,共46页。
2、以义制利的义利观
在义利观上,荀子主张“以义制利”,即以道德礼义节制人的欲望,以调节利欲的无限性和社会财富有限性的矛盾。
荀子一方面认为人有好利、好声色的自然本性,故而上至君王下到百姓都有求利的欲望,人的利欲无止境,且难以祛除 ;另一方面,社会财富却是有限的,人的利益总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人们(rén men)对利欲必须作出理性的节制,使人的自然情欲,虽不能充分满足,但可以尽量得到满足。
第8页/共45页
第八页,共46页。
荀子的义利观,主张在以礼节欲的前提下,义利两有,力图既克服纵欲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的错误,又避免禁欲主义和“寡欲”说的消极倾向,它显然是汲取了儒家“见利思义”说及墨家(Mòjiā)”贵义“”尚利“说,法家的”人性自然论“及”趋利避害“说等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在先秦诸子的义利之辩中具有批判总结的意义。
第9页/共45页
第九页,共46页。
3、荀子反对(fǎnduì)天命鬼神
在当时多数人敬天事神的情况下,他认为“天行有
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