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
阳明(yánɡ mínɡ)治黄三方
第一页,共17页。
阳明(yánɡ mínɡ)治黄三方:
1、茵陈蒿汤
2、栀子柏皮汤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第1页/共16页
第二页,共17页。
【原文(yuánwén)】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①,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②
者,此为瘀热③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伤寒(shānghán)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
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主治(zhǔ zhì)】阳黄兼里证
第2页/共16页
第三页,共17页。
【词解】
① 热越:即热邪向外发泄。
② 水浆:泛指(fàn zhǐ)饮料。
③ 瘀热:即邪热郁滞之意。
【提要(tíyào)】
论湿热郁蒸于里而致发黄的证治。
第3页/共16页
第四页,共17页。
【释义】
本条文讨论两个(liǎnɡ ɡè)问题:
:
阳明病,发热(fā rè)汗出
——此为热越(热随汗泄)
不能发黄。
第4页/共16页
第五页,共17页。
(yánɡ mínɡ)湿热发黄的证治:
主证:
但头汗出,身无汗
齐颈而还
小便不利(bùlì)
渴引水浆
身黄如橘色
腹微满
病机:湿热(shī rè)郁蒸,里气壅滞。
热郁于里而熏蒸于上。
——湿不得下泄。
——热盛津伤。
——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湿热内郁,腑气壅滞
第5页/共16页
第六页,共17页。
【治法】
清热(qīnɡ rè)利湿退黄。
【方药】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zhī z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清热(qīnɡ rè)利湿,疏利肝胆。
——清泄三焦而通利水道。
——导热下行。
第6页/共16页
第七页,共17页。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chánɡ yònɡ)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如急慢性
肝炎、重症肝炎、小儿肝炎、钩端螺旋体病、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急性胰腺炎等
病机为湿热内阻肝胆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第7页/共16页
第八页,共17页。
【原文】
伤寒(shānghán),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提要(tíyào)】
论湿热发黄以热为主的证治。
【释义(shìyì)】
主证:
身黄(如橘子色)
发热
湿热郁蒸
本证是湿热郁蒸,而热势较重,故还当见心烦懊侬、口渴、小便不利、舌红苔黄等证。
2、栀子柏皮汤
【主治】湿热发黄,热势偏重证
第8页/共16页
第九页,共17页。
【治法】
清泄湿热(shī rè)以退黄。
【方药(fāngyào)】
栀子柏皮汤:
栀子十五个
黄柏二两
甘草一两
——清泄三焦(sānjiāo)实火。
——清热燥湿。
——甘缓和中,防苦寒伤胃。
(临床应用时常加茵陈以增强疗效。)
病机:湿热郁蒸,热重于湿。
第9页/共16页
第十页,共17页。
阳明治黄三方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