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知道”的历时演变.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知道”的历时演变.doc“知道”的历时演变摘要: 关于“知道”由单音节词复合而成双音节词的过程, 学界关注尚少。本文主要探讨单音节词“知”“道”合成双音节词“知道”的历时演变过程。通过查找语料可知, 表示“明白、了解”之义的双音节词“知道”在南北朝时产生。关键词:知道知道一、知“知”在先秦时期作为单音节词已经广泛独立使用( 见表 1), 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 一直沿用至今。大徐本《说文解字》:“知, 词也, 从口, 从矢。陟离切。”“矢”是箭的意思, 因此段玉裁注为“识敏, 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知”甲骨文中写成“”,金文中更加象形,加了“曰”旁, 写成“”, 小篆中写成“”, 隶书中写作“”, 楷书中写作“”。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的变化,从商代甲骨文到魏晋的楷书中,“知”的字形变化始终与表示言语义的“口”相关。由此可知,“知”的本义为对于认识、了解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古人一直认为控制指挥人思维的是心脏, 而不是今天科学研究所认为的大脑。人的内心对外在客观世界有了自己的想法、感受, 需要通过嘴巴表达出来,在心为“感受”,发之为“声”,出口为“词或者语句”。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把段注“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和大徐本《说文解字》:“知,词也。”联系起来,即“知”的本义为从心到口的一个言辞过程。“知”的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相伴出现,言辞过程中的动作就是动词“知”, 言辞过程中说出来的内容就是名词“知”。之后“知”的这两种词性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内在的自我认识和外在的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也在提高, 动词“知”和名词“知”的词义有所扩展延伸。表1:“知”在先秦文献中的出现次数《黄帝内经》 293 《春秋左传》 290 《庄子》 291 《礼记》 127 《管子》 206 《韩非子》 228 《尚书》 31 《老子》 136 《墨子》 157 《周易》 25 《论语》 72 《国语》 104 (注: 该数据从山西大学图书馆国学宝典语料库中所得, 本表摘取了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献,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文献未摘取,本着能够说明“知”在先秦已经广泛使用这一问题。下同。) 二、道“道”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最重要的字眼之一。从先秦起,“道”作为单音节词已经被广泛独立使用( 见表 2), 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 一直延续至今。“道”在金文中写成“”,从行(街道) ,从首,表示人在路上行走之意; 金文亦写作“”或“”, 另加了一“止(脚)”, 更突出行走之意。在小篆中写成“”,大徐本《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从?u 从首,一达谓之道。徒皓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行道也。毛传每云行道也。道人者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申为道理。亦为引道。首者, 行所达也。首亦声徒皓切。古音在三部。”这就是说,“道”由“?u”和“首”两部分组成,前者表行走之意,后者即表意又表音。那么,“道”的本义是指人或动物行走时脚底所留下的痕迹。从“道”的本义出发, 不断扩展“道”的内容,那么“道”的内容经历了这样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道”的外延越向外延展,“道”越具有不可言说的神秘感。所谓“道恒无名”(《老子? 第三十二章》),“道不当名”(《庄子? 知北游》)。“道”除了名词的引申, 还有动词的引申。由“道”的本义可以得知, 动词“道”最后要达到使某事物顺畅的效果。在这一点上,

“知道”的历时演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xidong_01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6-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