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大师)
“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李叔同先生在家庭出生优厚、留学海外归来(可算是20世纪最老资格的海归派)、事业圆满、妻子相爱的背景下,为何选择毅然决然抛家别妻,成为佛门最难修学的律宗中的一位苦行僧。这个戏剧性的转变,是否暗含对“生命无常”体悟这个原因?回答是肯定的。
在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普通人往往误解出家,以为出家是很丢脸的事情。误认为出家,都是在社会上或感情或事业失败之后的不得已选择。殊不知,真正意 义的出家,正是一个全新的超越虚幻轮回、开拓生命真实价值的过程。而这个凡夫生活与出家修行的关键转戾点,正是对“无常”真相的认识!而且,对“无常”体 悟越深,才越能深刻的感恩佛法、契入修行、解脱轮回。而漠视最可怕的生命无常,于石火电光中追逐虚幻名利情爱,终归懵懂一生、不知归途,这正是一切凡夫生 活及其世俗事业的心理基础。
戒律在现代佛法弘扬中的重要性 表现在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的对话中。太虚大师乃20世纪伟大的高僧,佛教界革新派、人生佛教思想倡导者。其思想对现代佛教的发展方向影响极其深远。而弘一 大师却是一位继承南山律,强调修行人严格回归传统戒律的律宗行者。这实质就是一个修行人在持戒与度众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性问题。
具体说来,其一,佛教应该广度众生、适应时代。其二,如何保证修行人自己不变质、且切实提升自己作为佛弟子之个人戒德、实修。这二者矛盾吗?《一轮明月》中弘一大 师的台词,给了我们答案:这是两条有着同一终点的路。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正是现代社会每个修行人,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必须认真面对的的问题——如 何做到以戒律为立身之根本基础,进而展开一切修行度众、弘法利生的事业。
 
探索戒定慧实修与广度众生的关系这个问题,紧接着这上面这个话题而来。现代社会纷纭复杂,这个时代的人们,面对着更多的选择、诱惑,也同时充满着更深刻的迷茫与徘徊。在这个时代背景 下,一个佛弟子要想度众生,首先必须高度充实与提升自己。无论是佛法戒定慧的实修上,还是对社会动态与众生生存状态的关注上,都要求有相当的深入与通透。 否则,在现代社会下,自利与利人,往往都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而且,对于普通行者,还务必先要在戒定慧的实际学修上扎实深入,奠定根本智慧,这是现代环境下真正道人之弘法本钱。这才能保证度众生的过程,是真正的在 度众生、在化社会,而不是相反的,被众生度、被商业化。《一轮明月》中弘一大师出家后不久,就闭关四年一心研学戒律,且出家后终身苦行、过午不食,乃至于学习印光大 师喝饭后涮碗水、严格拒绝倓虚法师为其换被褥的情节,这些都具深刻启发!
李叔同将出家时,与他的学生刘质平(左)、丰子恺(右)合影
近代著名画家、李叔同先生的学生丰子恺先生,曾经有段文字讲述弘一大师之出家,摘录如下: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 “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 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 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上述人生意义三种层次的分析,恰如其分。影片《一轮明月》,也正是按照上述三层楼的线索,叙述弘一大师丰富精彩的一生。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 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中年之后,不再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 是当然的事。
如此看来,这部影片不仅像一般电影一样,展现了多数人一生中追求的爱情、家庭、事业,乃至艺术生涯,更对于一切
李叔同(弘一大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