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docx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外语教学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
逐渐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学生主体的特点,语言教学法进
行了一定的改革如暗示法,沉默法,任务型教学法和全身反应法。
但是在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却未能对学生的情感因素
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样,在理论研究上,外语学习的认知因素
颇受学术界的重视,而情感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在20世纪
80年代初,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突破了传统外语教学研
究中局限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然而,情感状态的易变
性及个体差异性又使人们难以系统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多年的
研究仍然是论断多于论证,有理论性,却缺少操作性。但是我们
不能否认的是情感与认知两者并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
本文主要探讨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得出一些对外语教
学的启示。
一、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情感过滤”指的是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
所接受的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语言的心理障碍。其中规定,对于
所有语言输入的信息不可能全部能够发送到我们头脑的语言习
得机制中,并能从中获取习得的能力。在他看来,情感对语言的
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也就是说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控制学习
者输入和吸收语言的量;而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到达语言学习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内化。克拉中认为语言学习的好坏主要差别在于心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动机、焦虑、自信三个方面。语言学习者学习动力越大,自信心越强,焦虑感适度,情感对于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就小,学习者从而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入,二语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相反,当语言学习者学习动机较弱,缺少自信心或心情焦虑时,这时的心理屏障较高,对可理解输入的吸收就相对减少,二语习得的效果则不佳。克拉中用下面的模型来解释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情感过滤:
情感过滤:语言输入一语言习得机制一习得的能力
二、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
(一)动机
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它
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想学习语言,并享受学习语言的过程。学习者学习的动机越强烈,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就越高。
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感兴趣,对目的语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及其生活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动机强烈,态度比较积极,认为学习就是一种乐趣,一种知识的获取和探索,就会主动的进行学习,学习成效比较高,相反,如果对目的语持有强烈反感的态度,从心理上认为很困难,难以掌握,自然学习动机较低,结果是获取的知识不足,对于目标语的掌握不够熟练,严重影响第二外语的
习得。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采用
新颖、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力。
根据Gardner和Lambert的经典动机理论,动机可分为融
合型和工具型两类。融合型动机指学习者学习某种语言的目的是
对当地母语的社会的历史文化或者社会感兴趣,希望和母语社会
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并融入其中,从而得到该语言社会中的人员
的认同和接受;而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语言是出于某种功利性目
的,如考试、工作、升学等,更侧重于学习的实用价值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