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南朝小乐府与盛唐诗风.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南朝小乐府与盛唐诗风
  《唐才子传》(卷二)中记载了关于崔颢的一则小故事:初,李邕闻其才名,虚含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据《唐代诗人丛考》中记载,东家王昌在南朝乐府中已见。崔颢诗中“舞爱前溪绿,歌怜于夜长”,也是用的南朝乐府曲调的典故。难怪胡应麟评说:“‘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是乐府本色语,李邕以为小儿轻薄,岂六朝诸人制作全未过目邪?”可见,六朝中南朝乐府与盛唐诗人之间亦联系紧密。
下面笔者就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南朝乐府与盛唐诗风之间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一、形式
先说写作人称。南朝乐府一般是以女性口吻吟出的。首先作为主体部分的吴歌、西曲的本辞,就是女子吟出的;其次,有些曲调虽为男子首创,流行至民间后产生的作品亦为女子口吻;再者,有些歌曲本不为男女交往而作,但在民间流行过程中,深化为以女子口吻吟咏男女交往。盛唐诗人在创制乐府诗时,亦有借女性口吻来叙述,如李白的《长干行》二首“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嫁与长干人,沙头侯风色”,“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但是多见出诗人自己的影子。
再来看表现手法。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双关语又可分为同音异字的如“藕”→“偶”,“莲”→“怜”,以及“丝”→“思”,“碑”→“悲”,“篱”→“离”等;同音同字的,如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黄连之“芳”双关相思之“芳”等。这些双关语的恰当运用使得语言更加俏皮活泼,表情达意更加含蓄委婉,相比之下盛唐诗人则更倾向于用典。比如储光羲的《采莲词》中“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中“采采”即源于《诗
经·罘已》:“.采采罘己,薄言采之。”李白《子夜歌·春歌》中就引用《陌上桑》采桑女秦罗敷力拒使君的故事。
二、内容
首先说对细节的摹写。不论是民歌还是唐诗,他们都注意对男女交往中某一片段的刻画。《子夜歌》前五曲,其一写“芳香思路”,其二写“见郎”“愿望”“天下夺人愿,故使侬见郎”,其三写“婉伸朗膝上”的细节,其四写“头发不敢理”的细节,其五点出“悲思两心间”的感受。唐诗崔颢《长干行》即写一个采菱少女,与一位船家男子在水上相逢问路的生活片段。轻松活泼的短歌式对白,最大程度地提纯了民间男女交往时天真无邪的感情,同时又保持了民歌新鲜自然的风致,因而成为盛唐五绝句中最得乐府天籁的代表作。
再就创作动机,倾向和风格而言。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称:“晋宋乐府,如《桃叶歌》、《碧玉歌》、《白纻词》均以淫艳哀情,被于江左。迄于萧齐,流风益盛。”由此可见,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主要是满足统

南朝小乐府与盛唐诗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nnimy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