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意境美.doc《荷塘月色》的意境美【摘要】在个人心灵境界和人文精神的双重意义上,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境界自成一格。比起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境界来,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意境自有着其美学意义。【关键词】荷塘意境意境美高峰体验真境界【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4810 ( 2015 ) 12-0097-02 莲叶田田, 荷香幽幽, 素雅朦胧的月光伴随着斑驳陆离的树影, 多么清新怡人、静谧和谐的境界啊! 这便是《荷塘月色》的创意。一方荷塘为什么有如此之魅力呢?还得从其艺术境界着眼去分析。《荷塘月色》独特的艺术境界,并非只显示在表层景物的勾勒上。如果只从表层景物分析其艺术境界, 《荷塘月色》和一般的借景抒情的散文没有什么差别,只停留在单纯的类比、象征、联想、寄托的层次上。不管荷塘是多么地清新怡人, 也不管月色多么地和谐幽美, 这都只是客观环境的再现。没有作者特殊的心理背景作衬托, 充其量不过是再现了一种自然景观。这里我们要考察的正是展示在个人特殊心理背景上的荷塘意境。表面看来,由于“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排遣苦闷心情,作者便自然来到这一方荷塘,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去欣赏、去体验、去“暂时受用”, 不过这都是表层的,只凭这些表面展示还不足以展现荷塘意境的特异之处。荷塘意境的特异之处全在于深层的情感波动。《荷塘月色》的情感线索是曲折发展的。正是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便自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他便趁着夜阑人静,来到这属于一个人的天地。这时强烈的现实生活中的“不宁静”,使他充分体会到一个人“独处的妙处”, 使他产生了超脱现实的心境:“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就形成了沉浸在荷塘月色美妙情境中的特殊心境。于是他全身心投入,“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由此荷塘境界全都展现了。可是作者毕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他完全超脱现实是不可能的,在有片刻的超脱之后,是“蛙声与蝉声”打破这静谧、幽美的境界,把作者从幻想又拉回到现实中来,“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现实的“不宁静”, 心性挥之不去纠缠不休, 似乎作者始终没办法超脱这种苦闷、彷徨的心境。行文至此, 文章情调难免于消沉, 文章的格调也难免停留于自怨自艾的个人伤感中, 仍然摆脱不了寄情于景的传统套数。好在作者并未中断思绪。人是从幻境中被拉回了,但思绪并未停止, 他“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消沉的心境又一次升起,一幅古人的美好幸福生活图景展现在作者的思绪中了。那江南的旧俗, 那青年男女挥洒风流的季节,那“莲子如水”清新宜人的景物历历再现, 使作者从个人的心境中又一次超脱,似乎自己也成为追求幸福生活少男少女中的一员。这便情不自禁“令我到底惦着江南”。美妙的人情风俗使作者又一次沉入身心俱佳的高峰体验中。但升得越高,跌得越猛。“猛一抬头”不觉又是先前的一切, 又到了自己的家里,“妻已睡熟好久”。对作者来讲, 他又要无可奈何地面对现实了,但作者为我们留下的是一段美妙难得的心灵体验。由此我们看出作者的情感老是在现实和超现实之间徘徊, 这就构成了曲折前进、起伏错落的情感波动。在这个波动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作者两种心境的矛盾与强烈反差。正是现实中的心境那么烦乱不宁, 也就更强烈反衬了幻想中、追求中的心境那么难得。这就为作者展
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