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doc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 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 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 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行 的《论语》这部书中,它也是我们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提出了 "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 "(《论语公冶长》)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雍也》)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既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一方面相信"天 命"的存在,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 颜渊》),"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 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另一方面又少谈鬼神,《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 乱,神"(〈〈论语述而》);又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 进》)这种双重的哲学思想,与他所处的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形态有 关•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还灌注着折中调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
(二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还提出了 "庶","富","教"的思想•《论 语》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 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 子路》)《论语》又载:":'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 育而来.
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 .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 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 矣."(《论语 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 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 货》)从而又使他的思想陷于自相矛盾之中.
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 诲焉."(《论语 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 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 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有教无类"就 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域"君子儒"."君子"原是 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 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 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 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论 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
六 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因受历 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 和技能的教育•如《论语子路》中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 吾不如老圃•':'小人哉!樊须也!"'
关于教学的思想
1) ,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 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 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 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 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孔子的教育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