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图赏析一、作者赵孟頫( 1254 — 1322 ), 字子昂,号松雪, 松雪道人, 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 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宋太祖赵匡胤的第 11 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诗人、画家, 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 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 精绘艺, 擅金石, 通律吕, 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二、时代背景有一次, 两人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 大家谈笑风生, 说起曾经游历过的名山大川, 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 一个浑圆敦厚, 一个尖耸入云, 两座山峰形态迥异, 穷尽山之峻美巍峨, 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听了赵孟頫的描述后, 周密对济南更加产生向往之情, 遂央求赵作幅画, 以补其未曾涉足故土之憾。赵遂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华不注山和附近鹊山的秋天景色, 他一边画, 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 并题上“鹊华秋色”四个字———《鹊华秋色图》这一国宝级的书画就这样诞生了。画中长汀层叠, 渔舟出没, 林木村舍掩映, 平原上两山突起, 遥遥相对; 林木红绿相间, 枯润相杂, 树姿高低直攲变化丰富, 疏朗有致; 房舍人畜、芦荻舟网均精描细点, 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 富有节奏感, 匠心独具,毫无斧凿。如今, 《鹊华秋色图》上仍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 “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 有足奇者, 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这段题跋说的就是这幅“思乡之画”的来历,文中的公谨即指周密。三、作画技巧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中用“平远”的透视方法,给人精神带来以平和、淡定,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界。赵孟頫在朝为官, 在元朝内部虽受到仁宗的礼遇却也遭到其他在朝大官的排挤, 但赵孟頫一生都对隐而不仕的南宋遗臣表达出很大程度的理解和尊重。所以这幅画也是作者向那些对南宋忠心高隐而不仕的人传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他在《罪出》中写道: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 野性期自保。谁令堕尘网, 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 今如笼中鸟。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向非亲友赠, 蔬食常不饱。病妻抱弱子, 远去万里道。骨肉生别离, 丘垄缺拜扫。愁海无一语, 目断南云沓。恸哭悲风来, 如何诉苍昊。”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浸透了作者自悔悲伤的泪水。在他没有出仕的时候被视为“远志”,出仕后被视为“小草”、“笼中鸟”。这些简单的道理古来已有, 可是自己就是见识的迟。他无奈的感叹:“人生何为遗适意,树木托根防失性”。[4] 这些诗作中,赵孟頫已具备士大夫和文人的双重形象, 以水墨丹青来承载自身的隐逸情怀, 但是赵孟頫早期时代并不擅长山水,“仆自有小学书之余,时时戏弄小墨,然于山水,独不能工”[5] 。 yishujia. 山水画的主旨是“外师造化,中的心源。”,这不仅要求作者以造化为师、胸中有丘壑, 更重要的是必须将自身对自然的生命感悟沉淀于笔墨间, 而赵孟頫在小时候家境好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 所以当他辞官隐退之后, 反而具备了文人山水画家所需要
鹊华秋色图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