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 .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提问: 同学们, 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二、解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对我国文学, 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 多数为隔句用韵, 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这节课, 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教师提示: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 要运用联想、想象, 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四、(一) 、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 .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 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 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 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 .学生试读。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 、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 .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 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 .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金秋之季, 拂晓之时, 芦花泛白, 清露为霜, 瑟瑟秋风, 苇丛起伏, 茫茫秋水。清澈澄明, 水上烟波万顷, 空中雾霭迷蒙, 弯曲的河道, 水中的小洲, 宛然在日。此时, 一位痴情的恋者, 踯躅水畔, 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 分析比兴手法,
蒹葭 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