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白居易为什么恨.doc长恨歌白居易为什么恨
《长恨歌
》不仅是白居易
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中国文学
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 本文的内容是为大家解析长恨歌白居易为什么恨, 请看看:
长恨歌白居易为什么恨
的事。因此,在我们看来, 《长恨歌》中“长
恨”的主人公,固然主要是李、杨二人,但也包括了作者和受强烈感染的读者。
至于“恨”什么?即“遗憾”和“痛悔”的具体内涵, 就笔者所想到的而言,至少可能有四:一是生离死别的遗憾和痛悔;二是造成国危民艰的遗憾和痛悔;
三是未实现诺言的遗憾和痛悔;四是自酿苦果的遗憾和痛悔。以下试作阐释。
《长恨歌》有无李、杨二人生离死别的遗憾和痛悔?回答是肯定的,但却显
然不能涵盖该诗及李、 杨二人“恨”的全部内容, 甚至不能代表其主要内容。 因为:一,诗中表达的李、杨二人那么沉重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痛苦,显然不是仅仅“遗憾”和“痛悔”二词可以概括和表达的; 二,诗是建立在神话传说的基
础上的,既然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而他们二人虽一在仙
山,一在人间,还思念得那么痴情而专一,那么,天上人间总会有相见的一天,
为什么还会“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见, 遗憾和痛悔的主要内涵绝不是生离死别。
是不是遗憾和痛悔自己的行为导致国危民艰呢?似乎也不是。 诗的前半部分,诚如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作者充分描写了李杨二人一人“占了情场,误了朝
纲”,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之类的描写即是; 另一个恃宠骄奢,所谓“姊妹兄弟皆裂士, 可怜光彩生门户”之类的描写即是。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二句,对比中所暗示的因果关系和讽刺之意更是至为明显。若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 必然就要写到“安史之乱”给国家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 但作者并没有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 不仅没有写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危民艰, 而且“天旋地转回龙驭”一句转折之后, 作者全力以赴描写李、 杨人间天上的苦苦思念, 不但没有写到唐玄宗一念及此, 作者亦无一笔写到, 可见诗中的主人公以及作者遗憾和痛悔的内容, 都丝毫不包括两位主人公行为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忧患在内。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 作者对此事的见解不仅比不上写出“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里多”的袁枚, 也比不上比他稍后的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那么,是不是遗憾和痛悔未实现“世世代代作夫妻”的诺言呢?我们的回答
是肯定的,而且认为不仅作品的主人公是如此, 作者的主要情感也凝聚于此。 从诗的两位主人公来看, 他们本来是发誓要世世代代作夫妻的, 但结果却一世还未到头就被迫生离死别了, 怎么会不“此恨绵绵无绝期”?从作者在诗的后半部分大肆渲染李、杨人间天上的相思之苦来看, 作者的最大遗憾和痛悔似乎也是凝结于此的。作者的这种感情倾向, 也因为作品的巨大艺术感染力传达给了读者, 因而读者在读这首诗时, 似乎也淡化了对“安史之乱”严重后果的关注, 而把关注点集中到了对两位悲剧主人公的同情之上。
至于如何看待主人公遗憾和痛悔自酿苦果呢?笔者认为, 这只是后人的一种看法,而不是作品主人公的自觉意识和作者的主要意图。 因为在作品中我们找不到
长恨歌白居易为什么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