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
第一节 市场经济释义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界定
二、市场经济的功能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界定
市场:主体(买方和卖方) 客体(商品和劳务) 交易行为(货币、计量工具、交通物流、仓库、场场也会失灵,单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能有效地配置国民资源,还必须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宏观调控。
三、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竞争失效
a、产品的差异性 b、交通费用等交易成本阻碍要素转移 c、存在规模经济,自然垄断,形成垄断。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②公共产品问题
非竞争性、非排除性——私人部门不愿提供。
③外部性问题:外部成本或外部收益的存在
④市场的不完全,
保险市场,
资本市场
新兴高科技产业
⑤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merit goods,dismerit goods)
教育(低估)
香烟(偏好)
⑥信息的不完全(information failures)
信息经济学
⑦失业、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的失衡
劳动力成本难以控制
失业是市场经济中的经常现象
决策权分散和非理性决策导致经济失衡
⑧收入不公平分配 (unequal distribution)。
即使实现Parito最优,也没有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要素和财富的初始分配不公可能导致竞争后的最终分配结果更加不公。
分配不公平
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平等
收入分配不公的其他原因:垄断特权、权力寻租、歧视
第三节 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涵义
二、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
第三节 政府的经济职能
参与资源配置职能:效率
协调收入分配职能:公平
促进经济稳定职能:稳定
1、参与资源配置职能:效率
资源配置(resources allocation)是指社会使用现有资源的方式。资源配置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关注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的社会产品结构。(是指按效率原则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理由:消除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例如,(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例如私人投资国防、治安、环保、公共设施不能带来直接收益。(2)私人不愿意消除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4)信息不充分等
效率的公平:发挥优势和特长,创造更大价值,能更好的服务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
参与资源配置的方式
(1)通过预算拨款直接提供国防、外交、治安等纯公共产品。军费
(2)通过发放补贴与私人部门共同提供准公共产品。医疗 教育 住房 信息服务 就业服务
(3)开征税收,矫正负外部性;或者发放补贴,矫正正负外部性。
(4)导入竞争机制,抑制人为垄断;同时实行政府规制,减弱自然垄断的影响。水电
(5)制定政策,分配价值资源,例如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产业的政策倾斜和直接投资
(6)通过立法和行政管制保护资源,防止掠夺性开采。
2、协调收入分配:公平正义原则
收入分配(income distribution)是指社会产品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以及各经济实体之间的归属。收入分配反映了社会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关注在社会收入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各人的收入份额。
市场的收入分配原则:按贡献率大小(资本 土地 知识 劳力),多劳多得(个人能力和付出),竞争中胜者通吃。
公平可以从经济学、伦理学等角度考察,需要社会保障,失业保险,最低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
也可以从起点、过程、结果等制度层面考察。
公平的效率:公民有意愿、有能力去配合和支持政府。
附:效率与公平官方提法的变化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正式进入中央文件
——1993年11月 十四届三中全会
继续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同时提出“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2004年9月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5年10月 中共中央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2006年10月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坚持以人为本,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
近年来财政
第二专题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