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怀仁集王圣教序》看王羲之行书几种特殊的用笔方法.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怀仁集王圣教序》看王羲之行书几种特殊的用笔方法
【书理画论】从《怀仁集王圣教序》看王羲之行书几种特殊的用笔方法□赵维勇书法的用笔真的就“千古不易”吗?其实也不是没有变化的。从书法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向调整后,再下按竖行。因此,楷书的横竖弯折处,都有一个高的节。而行书的转折不同,它是需要平滑地连接和过渡。正如现代许多书法家强调要转出内方外圆的效果。如何才能转出这种内方外圆的效果?单靠外部特征的临摹是很难完成的。在书写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把笔锋调整到位,这种转折并不难,而这种调锋的过程就是“回锋逆折”,其实这种“回锋逆折”是从上一笔开始的。比如“内”字的书写,要想写好这个横竖折,必须在书写第一画,即第一竖时,便要为横折蓄势(图3)。“内”字的第一竖,一般是侧锋切入,在下行到竖的末端时,提笔回锋,然后逆势上行,在转折处按笔下行。这样用笔,不用刻意为之,便可完成内方外圆的用笔要求。在“二王”书法中,这种用笔特别普遍。特别是像“向”“固”“国”等方框形结构的字,只不过有的是直接相连,有的是笔断意连。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方框形结构,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方框都呈左低右高,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结构,动感而又含蓄。而后世书家在书写方框形结构时,往往在写完第一竖,接第二笔的横时,常常另起一笔。这样强调了横的笔画,但方框渐近方形,显得较为死板,缺乏韵味和古意。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出来的“折”,就更接近楷书的结构了。四、翻笔出锋翻笔出锋,也是“二王”书法的一大特点,主要用于撇和捺之间笔锋的改变。比如“人”“及”等字。在撇画写到末端时,笔锋已呈扁锋状态,这时书家不是顺势而为写出捺笔,而是在空中进行调整,利用笔锋已呈扁状的特点,将笔翻过来,将已压扁的笔锋,像用刀一样从撇的背后切入,完成捺的书写。这样写出来的捺,能够很好地体现一波三折的特点,强化了书写的韵味。而后世书家大多在撇写完之后,在撇上找一个落笔点,顺势而为完成捺的书写。这样写出的捺画,虽然整齐规范,但古意不足。(图4)还有一种翻笔与上述写法类似。比如“有”“右”等字,在第一笔“撇”写到末端时,并没有停下笔,而是继续向左上方旋转,与下一笔“横”相连。而在不断旋转的过程中,笔锋也由中锋转为侧锋,再由侧锋翻笔向右行笔,完成横画的连贯性书写。从《怀仁集王圣教序》中的“有”字就可看出,书家刻意强化这一旋转翻笔过程。这种旋转在这些字的结构中,显得非常抢眼,应是王羲之的得意之处(图5)。后世书家对这一笔法有较多继承。比如在米芾、王铎等书家作品中,都有这种写法,但就强调的程度而言,已降低了很多。五、笔画连写在行书学习中有一种误解,认为行书的笔法多是从楷书演化而来的。因此,许多学习行书的人,尽管字的结构已练得很好,但再要提高却很困难。这当中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运笔过程中以楷书的笔法写行书有很大关系。其实行书的用笔,更多是从草书中演变来的。而笔画之间的连续性书写,或者是笔断意连,是一种核心概念。王献之发明“一笔书”,强调的是草书书写中的连贯性和组团性。而这种理念在行书中,虽有度的区别,但其理念是一样的。如《怀仁集王圣教序》中的“是”字,本是一个笔画很多的字,而王羲之在书写时,并没有将其结构简化,依然保持着行书的特点。但在书写时,依然是一笔完成的。而宋之后的书家,在书写行书时,笔画的起、收、提、按都大为增加

从《怀仁集王圣教序》看王羲之行书几种特殊的用笔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雪雁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