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幼儿童话
第1页,本讲稿共38页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童话是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是一种儿童乐于接受的带有浓厚幻想和夸张色彩的虚构故事。具体来说,是指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
(一)融入幼儿心理特点的艺术幻想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幻想具有幼稚性、夸张性、逻辑性(和现实结合)。
童话中的幻想是一种“艺术想象”——是伴随作家的情感,以创作出非写实性艺术作品为目的的艺术想象。
第12页,本讲稿共38页
(二)切合幼儿审美情趣的表现手法
1、拟人
也称人格化,是指赋予人类以外的种种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要具有人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必须显示出所拟之物的某些“物”的属性,不能把它们的“衣食住行”写得和真实的人一样。
2、夸张
夸张是指借助奇妙的想象,将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进行扩大或缩小,从而突出其本质特征,增强艺术效果。
第13页,本讲稿共38页
3、象征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把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形象可感地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凭借的是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或联系。
4、变形
变形是对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外形进行改变,变形体现的是一种更大胆自由的想象。所谓“局部变形”就是将人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变形。所谓“全部变形”也就是整体形象的变形。
第14页,本讲稿共38页
童话中的变形一般在以下四种情况下产生——
1、魔法变形
2、异化变形
3、自己变形
4、变形互换
第15页,本讲稿共38页
(三)类型化的人物性格
每个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的固定化的特征,代表某种思想、文化或者性格。例如,公主是善良、美丽的;王子是英俊、智慧的等。
(四)单纯明快的叙事方式
常用的几种叙述方式:
1.三段式
即童话将性质相同而具体内容相异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连贯在一起,这种叙述方法使故事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得到完整鲜明的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蝌蚪找妈妈》、《灰姑娘》、《金鸡冠的公鸡》等。
第16页,本讲稿共38页
2.循环式
也称循环反复式,故事情节以某个形象为起点,产生一连串基本相同的情节,从一个形象转到另一个形象,最后又回到起点。
欣赏:《萝卜回来了》:小白兔 ——小猴——小鹿——小熊——小白兔。
第17页,本讲稿共38页
3.对照式
用对照式展开故事情节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以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为中心,在相同的环境下,出现不同的遭遇和口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反面人物对照出正面人物,用假恶丑对照出真善美。
另一种对照是前后对照,以同一人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用前后不同的表现和遭遇来组织故事情节,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的变化,例如《巨人的花园》。
第18页,本讲稿共38页
第三节、幼儿童话的分类
1、从童话的形成过程和作者看,可以分为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
2、从体裁分,有童话故事,童话诗,童话剧
3、从篇幅长短分,有长篇童话、中篇童话,短篇童话
第19页,本讲稿共38页
4、从童话人物形象的类型分为:
(1)超人体童话
这类童话形象在民间童话中最为常见,是指那些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具有魔法、能造就超自然奇迹的形象。
如:《白雪公主》中能够回答恶毒王后问题的魔镜;《灰姑娘》中把南瓜变成四轮马车的仙女等等。
第20页,本讲稿共38页
第21页,本讲稿共38页
超人体童话形象通常是作为推动童话情节发展或衔接人物关系的中介出现的,它们使童话情节变得曲折生动
第22页,本讲稿共38页
(2)拟人体童话
这一类童话形象是童话中最普遍的,它们指的是除人类以外的各种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人格化的事物,具有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的性格。
如:春姑娘、时间老人、风伯伯等。
第23页,本讲稿共38页
(3)常人体童话
这一类童话形象是指以人的本来面目出现在童话中的人物,描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既非鸟兽虫鱼、仙魔鬼怪,也没有超凡的能力或神奇的宝物,但这些人的性格、行为、遭遇等都特别离奇、夸张,往往具有讽刺性和象征性。
如: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
第24页,本讲稿共38页
第25页,本讲稿共38页
第26页,本讲稿共38页
第四节 幼儿童话的改编和创作
一、幼儿童话的改编
(一)主题明确
被改编的一些作品,由于原来读者对象的知识、理解力都比幼儿丰富,它们
幼儿文学幼儿童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