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有“文” “言”“文”共生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必考的重要内容。但是笔者发现近几年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教学课的时候,往往陷入几个误区。
一、有
“言”而有“文” “言”“文”共生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必考的重要内容。但是笔者发现近几年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教学课的时候,往往陷入几个误区。
一、有“言”无“文” ,重“言”轻“文”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文” ,一个是“言”。如在上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一课时,有的老
师先让学生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然后整堂课由老师逐字逐句地对着翻译,学生则一点一点地记录在摘记本子上,忙得不可开交,老师则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
生则听得索然无味, 昏昏入睡, 整堂课死气沉沉。 而在“文”方面则根本没有重点分析课文,缺少内涵,没有深度,如此
有“言”无“文”教文言文,无疑在学生心底有一种厌恶感,甚至反感。学生有多少兴趣学文言文呢?有多少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得到提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二、有“文”无“言” ,重“文”轻“言”
当然,有的老师则是有“文”无“言” ,教师积极关注文本所蕴涵的情感、价值观,关注人文精神的浸染,关注文本内容的人文性,如在教《赤壁赋》时,则一味讲解苏轼是如何排遣苦闷,顺应自然,物我两忘,保持平静超然和乐观
旷达的情怀。虽然老师在讲课中激情飞扬,热情奔放,但没有落实文本字词,学生对文本意思似懂非懂,文本内容无法理解,学生只能听得云里雾里,头昏脑涨,老师有“文”无“言”,结果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
三、有“言”有“文” ,“言”“文”割裂
有的老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 “文”+“言”=“文言文”,认为一堂文言文课只要有“言”有“文” ,先把文本内容字
词句子逐字逐句翻译落实一遍,学生课外巩固一下,这叫“言”,然后在把各段段落大意概括一下,最后分析一下文
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这就叫所谓的“文” 。这样,虽然有
“言”有“文” ,但是把“言”与“文”割裂开,没有融合
在一起。文言的实词、虚词以及常用文言现象没有把它放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去分析,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去
单纯地记一些意思、 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在理解文言实词、
虚词以及常用文言现象,更对文言知识的巩固没有帮助,甚
至对当前高考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方
“言”而有“文”“言”“文”共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