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亿元,利税完成2.9亿元,创外汇1000多万美元。
. .
. .word.
〔二〕质量求生存,管理出效益
改革开放以后,与其他许多传统品牌一样,茅台酒遇到了老牌子如何跟上飞速开展的新形势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对待产品质量。在产品质量问题上,茅台酒确定并坚持了“质量第一,以质促效〞的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导下,茅台人从三个方面诠释“质量〞:
1.质量就是企业的长远效益。领导班子对此保持高度共识。茅台酒是世界名酒,中国国酒,自从1915年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在海内外市场上一直是“奇货可居〞,“皇帝女儿不愁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在茅台的金字招牌下,只要企业愿意增加产量,就意味着随时可增加效益。但是,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季克良和总经理袁仁国说:“面对来自市场的各种诱惑,国酒人始终头脑清醒。茅台酒之所以近百年金牌不倒,创造出如此的市场信誉度,根本原因即在于其拥有卓而不群的品质。酒是陈的香,如果目光短浅,丢掉这个根本去杀鸡取卵,无疑最终反过来会葬送企业长远效益。〞
2.质量先于产量、效益和开展速度。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浸人每个国酒人血脉。近20余年间,茅台集团生产能力由原来缺乏千吨攀升至5000余吨,但是,产品必须经过5年以上的酿造窖藏周期才能出厂的规定,以及相应的质量否决制却不折不扣地得以执行。每道工序、每一环节的质量都要与国酒、“中国第一酒〞的身份地位相符合。当产量、效益、开展速度与质量发生矛盾时,都要服从于质量。茅台酒厂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仪器,从辅助材料、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对几十个工程要作科学严密的分析检验,使每一个工程都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指标。与此同时,不丢掉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传授下来的品评茅台酒的绝招,使用“眼观色,鼻嗅香,口尝味〞的传统方法,凭人的感觉器官检验产品质量。理代科学检测手段与专家品评绝招相结合,恰似给茅台酒质量检测上了双保险。
. .
. .word.
3.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需要创新。茅台人很重视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引进、创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茅台酒厂就引进了日本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一改长期以来主要靠师傅把质量关的管理方法为全体员工都参与,经过全员培训,规X操作程序和操作工艺,使质量有了全面提高。继80年代中期推广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90年代又通过了IS09000国际标准产品和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结合企业特点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检评制度。迄今,集团一直坚持每年按季度作内部质量审核,每年主动承受权威质量保证机构的审核。生产工艺根本上变成机械化、现代化的操作;同时,发挥技术中心的作用,大量更新科研管理设备,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为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提供了坚实的根底。
. .
. .word.
〔三〕及时转观念
从1997年开场,白酒市场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多种香型、多种酒龄、不同酒度、不同酒种并存,各种品牌同堂竞争、剧烈争斗的格局,我国酒业的生产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产品构造大调整时期,啤酒、葡萄酒等开展迅猛,风头甚劲。一批同行企业异军突起,后来居上,产量和效益跃居同类企业前列;同时,消费者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白酒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严峻的竞争现实,白酒产量总体过大等因素的影响,全国白酒行业市场情况呈现了总体下滑的趋势,到1998年形势更加严峻,1至7月,茅台酒全年销售任务只完成33%。酒还是那个酒,但前所未有的困
电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