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第一节“靖难”取胜,朱棣即位封燕王,就藩北平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 1360 ) 。据说他“姿貌秀杰,目重瞳子, 龙行虎步, 声若洪钟”。洪武三年( 1370 ), 朱棣被封为燕王, 十三年( 1380 ) 就藩北平(今北京) ,成为威震一方的亲王。分封诸王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而后决定的。他认为, 元朝的灭亡, 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朱元璋要让众子孙都来出力,以维护朱家皇朝。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 少的三千人, 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 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 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 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 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 虽身为大将军, 也要受到这些年轻亲王的节制。在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洪武初年, 虽然元顺帝带领臣属北遁朔漠, 但仍拥有相当的实力。为了降服强敌, 朱元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北征。故元势力在明军的打击下日趋衰落, 镇守边塞的亲王却在战斗中成长起来。洪武二十三年( 1390 )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 训练军马, 听燕王节制, 以出征漠北。山西的军队归晋王节制。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 侦知元将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 遂麾师前进。这时适逢大雪, 诸将欲待雪止再进军。朱棣说:“天雨雪,彼不虞我至,宜乘雪速进。”大军进抵迤都,与元军仅隔一沙碛, 竟未被发觉。虽以重兵压境, 朱棣仍欲智取。于是他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观童与乃儿不花是老相识, 两人相见, 不禁相抱而泣。正在这时, 明军已近围敌营。元军大败, 乃儿不花想乘马逃走。观童告诉他这是燕王的军队, 不必害怕。于是, 乃儿不花与观童一起到明军营帐中请降。燕王设酒款待, 乃儿不花深受感动, 便带领他的全部部落和马驼牛羊, 一起归降了明军。捷报传到京师, 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 燕王也!”朱元璋屡次命令燕王帅师出征, 又令他节制沿边军马, 燕王威名大振。史书说他“貌奇伟, 美髭髯, 智勇有大略, 能推诚任人”。又说他“料敌制胜,洞烛万里,威震朔漠”。“燕王扫北”的传说至今还流传在民间。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 引起诸王, 特别是秦、晋、燕王的不满。他们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史载晋王到朱元璋处告燕王“劳师冒险”, 又日夜搜求燕王的“国中细故”,“专欲倾陷燕王”,燕王每入朝,太子“数以语见侵”等等,其间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洪武二十五年( 1392 ) ,太子朱标死,秦、晋、燕王无不窥伺皇位,但朱元璋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 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不久, 洪武二十八年, 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 晋王死。朱棣的两个强有力的对手消失了, 他成为诸王中最年长者。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晋王死后一个多月,朱元璋曾给朱棣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 攘外安内, 非汝其谁? .. 尔其统率诸王, 相机度势, 防边乂民, 以答天心, 以副朕意。”①无疑,这时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朱元璋毕竟精明过人, 他也虑及燕王权势过大, 对继任皇帝构成威胁, 所以, 朱元璋临死时告诫:“燕王不可不虑”, 并下遗诏:“诸王临国, 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 听朝廷节制。”正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靖难之役”朱元璋笃信佛教, 诸王初封时, 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本名姚广孝) ,是一位颇有谋略的人。朱棣向朱元璋要了道衍。道衍到了燕邸,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袁珙。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洪武三十一年( 1398 ) ,朱元璋辞世,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朱棣则在加紧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斗争终于公开化了。这年六月, 燕府官校于谅、周锋以图谋不轨被逮到京师处死。朝廷同时下诏切责燕王。燕王朱棣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有时竟卧在土中, 整日不起。朱棣的佯狂只不过是缓兵之计, 毕竟不能持久, 他想在大军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命令亲信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将士八百人入卫王城。这时, 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 带领在城的七卫军队和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 并用本栅截断了端礼门等的通道。朝廷削夺朱棣王号和逮捕燕府官属的诏书也在这时到达北平。朱棣临事不乱,与部属设计擒杀谢贵和北平布政使
明成祖朱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