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学习参考
十五参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哀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那么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清楚,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表达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仅供学习参考
【练习】
①八十始得归:
②采葵持作羹:
③兔从狗窦入:
④不知贻阿谁: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3.“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_________〞
?通过哪句诗表达出来的?
?
: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
参考答案
1.①才 ②菜汤 ③洞 ④给
,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哀〕,眼泪就流了下来。
、八十 4.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
……葵。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参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①薪②烧炭南山③中。满面尘灰烟火色④,两鬓苍苍⑤十指黑。卖炭得⑥钱何所营⑦?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⑧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⑨冰辙⑩。牛困〔11〕人饥日已高,市〔12〕南门外泥中歇。翩翩〔13〕两骑〔14〕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15〕。手把〔16〕文书口称敕〔17〕,回〔18〕车叱〔19〕牛牵向北。
仅供学习参考
一车炭,千余斤〔20〕,宫使驱将〔20〕惜不得〔22〕。半匹红绡一丈绫〔23〕,系〔24〕向牛头充炭直〔25〕。
【注释】
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苍苍:苍白。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愿:希望。辗〔niǎn〕:同“碾〞,碾压。〔10〕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11〕困:困倦,疲乏。〔12〕市:集市。〔13〕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14〕骑〔jì〕:骑马的人。〔15〕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16〕把:拿。〔17〕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18〕回:调转。〔19〕叱:吆喝。〔20〕
十五从军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