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研究黔东南侗族历史和文化的视角.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研究黔东南侗族历史和文化的视角.doc研究黔东南侗族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作者简介:甘雨,女,布依族,贵州凯里市人,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2013 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方向:民族经济理论白锦龙,男, 水族, 贵州织金县人, 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201 3 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方向:民族经济理论。摘要: 本文是从侗族酸食这个“物”的角度去窥视侗族历史与侗族酸食文化生成的原因, 并从侗族酸食习俗中探求侗族人的图腾崇拜、稻作文化、婚恋丧俗以及社会关系的文化内涵。从而挖掘出侗族酸食传统制作技艺和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可以与现代性文化相结合的部分, 探索出一条侗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与现代性文化互动比较的重构途径。关键词:侗族;酸食;社会生命;文化符号酸食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最常见的菜肴, 目前发现并统计的酸食有二十多种, 侗族酸食种类尤其丰富, 由酸食影响建构的侗族社会文化基础, 体现了侗族人的生活智慧和性格。黔东南地区早已形成“酸食文化圈”。对侗族酸食的研究,不仅是从物的角度窥视酸食文化的生成以及历史演变,也能探讨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一、侗族酸食的历史与侗族侗族是古代越人骆越支系的后裔, 侗族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在5至 lO 万年前,今侗族地区就有原始人类活动。 1987 年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发掘出土的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 就是明证。 1988-1990 年在靖州斗篷坡发掘古人类遗址,其带柱洞房基、墓葬形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与当今侗族同类物质文化特征基本一致, 说明在 3000 至 5000 年前, 在今侗族聚居区境内就有居民村落。侗族是以黔、湘、桂毗连地区世居居民为主, 并融人外来居民,于秦汉至隋唐期间逐步形成单一民族的。据史书记载, 当今侗族地区的古代居民,周时被称为“南蛮”,春秋战国称“百越”,楚称“荆蛮”,秦称“黔中蛮”,汉称“武陵蛮”或“五溪蛮”,魏晋南北朝称“僚”,到唐代,在称“僚”的同时又称为“僚浒”或“乌浒”。侗族生产力发展缓慢, 经济比较落后。当中原的汉族地区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发展阶段―历史上曾经出现“文景之治”的汉代的时候, 据汉代文献《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侗族地区仍是处于“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 果隋赢蛤, 不待贾而足, 地执饶食, 无饥懂之患, 以致告众偷生, 无积聚而多贫。”《后汉书? 南蛮传》亦云:“骆越之民”一俗以射猎为业, 不知牛耕, 民常告来交趾, 每致困乏”。这里的“火耕”主要是指粟类谷物的播种,“水耨”指的是禾稻的栽培。直至今天,在贵州从江、黎平、榕江、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带高山地区的侗家, 仍有“水褥”习俗的残余, 耕种禾田时, 不是用牛犁而是用锄头挖。同时, 仍保存在山顶上辟“鸟堂”的“射猎”风俗[2] 。侗族居住地区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 300 至 2000 余米。东有雪峰山, 西有苗岭支脉, 北有武陵山、佛顶山, 南有九万大山和越城岭。雷公山由其中部自西北向东南伸展,为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沅阳河、清水江、渠水、都柳江、浔江贯穿其间。土壤肥沃, 平川及“洞天”盆地星罗棋布,小者数百亩,大者上万亩。年降雨量 1200 毫米上下,年平均气温在摄氏 16 度左右。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秋高气爽, 雨水充沛。由于常吃肉类食物和居住在潮湿地区所产生的瘴气, 进食酸食可以助消化、排瘴气。除此而

研究黔东南侗族历史和文化的视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ady_ing01
  • 文件大小54 KB
  • 时间201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