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起源
第1页,本讲稿共17页
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得越清楚,你就能够更深地理解角色在某些共性方面的特征。
第4页,本讲稿共17页
武生 所谓武生,就是擅长武艺的角色。武生分成两大类,一种叫长靠武生,一种叫短打武生。长靠武生都身穿着靠,头戴着盔,穿着厚底靴子,一般都是用长柄武器。这类武生,不但要求武功好,还要有大将的风度,有气魄,工架要优美、稳重、端庄。短打武生是穿短衣裤,用短兵器,要求身手矫健敏捷,内行的说法是要漂、率、脆,看起来干净利索,打起来漂亮,不拖泥带水。在武生行当里,还有一种不说话的,专门翻跟头或以跌扑为主的叫翻扑武生,内行叫做撇子武生。
第5页,本讲稿共17页
老生 老生又叫须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髯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生,表示严肃端庄的意思。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是本嗓。照规矩,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唱工老生也叫做安工老生,以唱为主。做工老生又叫做衰派老生,是以表演为主的一种行当。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
第6页,本讲稿共17页
小生 小生就是比较年轻的男性角色。特点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较清秀、英俊。在表演上最大的特点是唱和念都是真假声互相结合。假声一般说比较尖、比较细、比较高,声音听起来比较年轻,从声音上跟老生有所区别。小生所用的假声,跟旦角所用的假声并不一样。听起来声音很清脆,但是并不柔媚,很刚健,却并不粗野。这种唱法和念法,要掌握得恰如其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京剧小生这一行,历来是人才较少的行当。
第7页,本讲稿共17页
青衣 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第8页,本讲稿共17页
花旦 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裙衣裳。即便是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从表演上来,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花旦可以分为闺门旦、玩门旦、泼辣旦、刺杀旦。
第9页,本讲稿共17页
老旦 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
第10页,本讲稿共17页
武旦 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重在武功,重在说白。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一类是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
第11页,本讲稿共17页
净行 净行是一个学术名词,俗称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概括说,净行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大类。
第12页,本讲稿共17页
丑行 净行里有大花脸、二花脸,而丑行则叫做小花脸,或者叫三花脸。因为凡是丑行都是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元宝形或是倒元宝形,叫做腰子形,还有的是枣核形,根据不同的人物,画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白粉块。丑行中,有些是扮演阴险狡猾、贪鄙自私的角色,可是更多的是扮演机警、伶俐、幽默,甚至很正直、很善良的角色。
第13页,本讲稿共17页
完成课后第六题:
试着在P67的方框中画一两个京剧脸谱。
第14页,本讲稿共17页
现 代 京 剧
广义地说,五四运动之后直至今天的所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京剧,都可视为现代京剧。如:梅兰芳的《孽海波澜》、《邓霞姑》、《抗金兵》,程砚秋的《荒山泪》、《青霜剑》等。狭义地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双百方针指导下,通过戏曲改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的反映
京剧的起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