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袁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成就卓然。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 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 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 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 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关键词: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身份认同社会秩序作者袁娥,女,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 邮编 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 扮演着多个角色, 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 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传统国家中, 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 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 而民族- 国家时代,/ 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 0, 1 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 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 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 可以说, 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 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 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 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 秩序 0 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 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 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 0, 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 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o 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 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 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一旦少本文系 2009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 0( 项目编号: 09CM Z009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o[英] 安东尼# 吉登斯著, 胡宗泽、赵力涛译:5 民族) 国家与暴力 6,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4 页。参见[ 加] 威尔# 金里卡著、邓红风译:5 少数的权利: 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 6,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2 页。 91 5 民族研究 6 2011 年第 5期数民族认为他们的利益无法在现存国家中得到安排, 他们就会考虑分离。1 一、采借初探: 多维视野下对民族认同研究的聚焦/ 认同 0 作为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 由英语名词/ ident it y0 及其蕴含动态含义的衍生词汇/ ident if icatio n0 翻译而来, 因此, 同时具备/ 认同感 0与/ 认同行为 0 之义。/ 认同 0 问题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哲学与逻辑问题, 由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移植到心理学领域, 并把其表述为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o/ 认同作用是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的一人与另一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 0。? 后来, 埃里克森( . Erikson) 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 认同 0 实际上是关于/ 我是谁 0 这一问题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因此把/ 认同 0 放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来考察, 指出/ 认同 0 是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 是自身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特征。在埃里克森的认同理论中,认同不仅仅是个体的, 而且是群体的、社会的。认同就是指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 是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 随着认同研究的深入,/ 认同 0 概念开始走出单一的心理学研究视角, 进入到广泛的人文和社科领域, 成为当代学术界的一大流行词汇, 并聚焦于民族( 族群) 、国家这类社会群体,国内外学者对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民族认同的概念开始, 学界就展开了丰富的讨论, 由此衍生出对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层次、要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的系统研究。卡拉( J. Carla) 和雷格奈德( J. Reg inald) 把民族认同界定为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 并认为群体的认同包括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在国内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族群与族群认同的研究论文很多。国内学者在借用/ 族群 0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及研究述评_袁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