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法述要
2020/12/15
1
教学要求
1.掌握正常面色及 常见病五色与主病
2.掌握正常舌象及常见病舌象与主病
3.掌握正常脉象及常见病脉象与主病
4.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运用原则
5面色晦暗 目暗睛迷
形体羸瘦 动作失灵
呼吸气微或喘促
2020/12/15
19
神昏谵语
壮热烦躁
四肢抽搐
循衣摸床
撮空理线
卒然昏倒
两手握固
牙关紧闭
邪气亢盛 扰及神明
正不胜邪
2020/12/15
20
4 假神☆ ※
概念:
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
时好转的假象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阴不敛阳
脏腑精气将绝
神志不清
面色晦暗
瞳仁呆滞
语言断续
不思饮食
精神转佳
颧红如妆
目光浮露
语声清亮
饥不择食
2020/12/15
21
(二)望色 Inspection of complexion
又称色诊。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020/12/15
22
2020/12/15
23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
(1)皮肤的颜色:可反应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反映疾病的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2)皮肤的光泽:肤色的荣润与枯槁。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2020/12/15
24
(二)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明润、含蓄。
(1)主色: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又称正色。属于个体素质,终生基本不变。
(2) 客色:外界因素不同、生活条件不同,而微有相应的变化。
2020/12/15
25
常 色☆
正常的 无病的面色
特点 明润含蓄
1 主色
与生俱来 基本不变
2 客色
季节 气候 环境
《医宗金鉴》:
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
推迁不常 故为客色。
2020/12/15
26
病色☆
异常面色
特点 晦暗 暴露
1 善色 光明润泽
精气未衰 胃气能上荣--气至
新病 轻病 阳证 预后好
2 恶色 枯槁晦暗
精气衰 胃气不能上荣-气不至
久病 重病 阴证 预后差
2020/12/15
27
五色主病☆
病色--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不同脏腑
不同性质
的疾病
2020/12/15
28
青色☆
机理 寒凝气滞
瘀血内阻 筋脉拘急
主病 寒证 疼痛
血瘀 惊风
淡青或青黑--寒盛 痛剧
口唇青紫--心气衰 心阳脱
面色青黄--肝郁脾虚
小儿眉鼻唇青--惊风
脏腑 肝
2020/12/15
29
赤色☆
机理 热——气血充盈
虚阳上越
主病
热证 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
午后颧红--虚热
面红如妆--虚阳外越
脏腑——心
2020/12/15
30
黄色☆
机理 脾虚机体失养
湿邪内蕴
主病 脾虚 湿证 黄疸
萎黄--脾胃气虚
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一身俱黄--黄疸
分阴黄、阳黄
脏腑----脾
2020/12/15
31
白色☆
机理 气血不荣
气虚血少 阳衰寒盛
主病
虚证 寒证 脱血 夺气
淡白--血虚 脱血
恍白--阳虚 水泛
苍白--阳气暴脱
阴寒内盛
2020/12/15
32
黑色☆
机理 肾阳虚衰 水寒内盛
血失温养 脉络拘急
主病 肾虚 寒证 水饮 瘀血 痛剧
面色暗淡--肾阳虚
面色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肾虚水饮
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 肌肤甲错
——久瘀
脏腑——肾
2020/12/15
33
望色的注意事项
1 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2 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3 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4 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光线 昼夜 情绪
饮酒 饥饱
2020/12/15
34
青主寒痛瘀惊风
黄主虚湿赤热证
白脱血虚寒夺气
黑肾虚瘀与水饮
2020/12/15
35
三、望形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一)望形诊断的原理
(二)望形体的内容
1、形体强弱
(1)体强
(2)体弱
2、形体胖瘦
(1)肥胖
(2)消瘦
中医四诊课件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