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_中庸_平议_庞朴.pdf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2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_中庸_平议_庞朴》.pdf“中庸”平议庞朴近五六十年来在以马克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研究中国哲学的论著中除个别卷峡外多认为儒家的中庸学说是形而上学的伦理思想本文同意这一看法但更进一步指出中庸为儒家学说的理论墓础它在论迷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方面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资料为此文章归纳了中庸的三种含义分析了中庸的四种形式揭示了中庸在构造儒学体系中的杠杆作用并对指贵中庸为折衷主义调和主义合二而一的说法提出异议同时也指出了中庸之道的形而上学性的真正所在且做了一些必要的史的考察作者庞朴 1928年生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者近著有《帛书五行篇研究》等提起中庸人们通常总认为它是一种伦理学说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这样看法是对的但不够全面仔细研究一下还可发现中庸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伦理学说更是他们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是他们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方法论这样的中庸之道固然有其整体上的形而上学瘤疾但它于探寻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方面却留下了大量的尚未得到足够注意的资料在闪灼着辩证思想的光芒它们以其特有的形式和智慧诱导人们去深入研究对立同一的原理去细致发掘祖国的文化宝藏如果这样看或许就比较全面了凡涉猎过中国古代文化资料的人都知道儒家学说偏重伦理和政治这是千真万确的可是谁若由此引出结论说儒家不重视哲学或认为儒家没有自己的哲学思想那就未免轻率了大家知道儒家始祖孔子跟同时代的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一样都由于忙着谈论伦理问题而很少用心于整个世界但他们又都不以伦理本身为限而企图从伦理入手去探求普遍真理并得到了自己满意的收获孔子首倡的中庸就既(5 ) 2 中国社会科学 1980 年第 l期是他所认为的道德真理又是他由此获得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准则在继他而起的儒家后学中这个中庸便被顺理成章地进一步宣布为主宰自然与社会的根本法则成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石这种意义上的中庸之道(在往后的叙述中将逐步说到)其实是儒家学派关于矛盾的一种观点是他们关于对立的同一性的一种看法这样的观点和看法曾被运用去处理包括道德问题在内的一切矛盾并成了构造儒学体系的杠杆因之称中庸之道为儒家的矛盾观或发展观比起称它为伦理学说来更能抓住间题的实质矛盾或对立同一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和根本动力是支配着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辩证法~切认真的愚想家无不或多或少这样那样地接触到它而摆出自己的看法即以中庸之道问世前后的中国先秦时期来说至少便有三种影响甚大而又各不相同的矛盾观在各自的学派里流传在彼此的学派间昔应因此在深入剖析中庸之道以前大略地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得失以了解当时人们的认识在这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对于我们的课题不会是无益的当时的各种矛盾观中最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首推道家学派的矛盾观它以侈谈转化为特色翻开道家的代表著作《老子》五千言触目皆是对立范畴及其无尽转化的描述这些转化被说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的并且是莫名其妙而无可奈何的其最为人们熟知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生其(岂)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第五十八章) 极准则也正纯正也求极而无所知欲正而不可得这便是莫名其妙和无可奈何道家人物对于矛盾和发展的这种观点看来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的状况在理论上的映现道家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政治权力的易手经济利益的沦丧道德价值的改变处处使他们对转化铁则有切肤之痛而这一切的袭来又统统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所以转化的极即转化的准则原因和条件在他们眼里便成了不可猜度的谜虽说如此他们却又不甘于由强而弱的转化不安子无法理解的命运他们不无侥幸地在想目前的秩序可以算得正么?也许明夭就会变成奇自己的现状的确很弱了安知这个弱不是好事?于是他们自我安慰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O章) 如果抛开一切条件确乎可以相信既然向对立转化(反勺是不可抗拒的规律那末处在弱的地位上肖非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们进而宣布这个不败的弱就是他们终于找到了的极气古之善为士者不武也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老于》第六十八章) 中庸平议(5 ) 3 其实弱之转化为强正象强之转化为弱一样是需要条件的尤其需要合乎总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只凭愿望他们既已被社会发展淘汰出来又筹集不到足够的条件只能是在社会风云面前愈形衰落这倒真是他们所应该知道而不曾知道的道之用在这样的规律作用之下由弱向强转化过去的前景在道家人物那里从开始的充满诗意的希望就慢慢褪色为只供自嘲的绝望这便是《老子》到《庄子》之思想演变的实质所在所以在庄子那里唱的是整整调了八度的调子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庄子齐物论》) 彼此是非诸如此类的对立在老子那里虽说都被规定在转化的洪流里却并不否认其差别而且唯其强调转化更见其承认转化前后的对立在这一点上老子是正确的可是逸违以至庄子转化上去的幻

_中庸_平议_庞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angdan5609
  • 文件大小1.69 MB
  • 时间2016-08-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