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一、拉深背景,整体认知.
二、拓展意义,开展思维。
三、注重活动,理论体验.
基于以上的考虑,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 比划、描绘课桌长度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一、拉深背景,整体认知.
二、拓展意义,开展思维。
三、注重活动,理论体验.
基于以上的考虑,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 比划、描绘课桌长度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感悟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 通过解读直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意义,在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比较、交流、总结,丰富长度单位的表象同时掌握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精品文档请下载)
3、 在估计学生熟悉的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习估测的方法,初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精品文档请下载)
4、 在学生自主、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理论操作开展学生的动手才能,体验学习的乐趣。
预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 师:小明为了保护课桌,想请妈妈买块布来做桌布,你想他妈妈该理解些什么呢?
[预计学生答复] 要理解桌面的大小,课桌有多长,有多宽.
2、师: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借助身边的物品选择自己的方法来试一试,比划出桌面有多长。注意在合作的过程中要轻轻的商量,尽量不要影响其他同学,比一比哪些同桌合作得好?(假设学生感到束手无策,可以引导学生用身边的东西去比一比)
(精品文档请下载)
[预计学生活动]学生用手,用铅笔,用橡皮,用书本,用尺子等工具进展测量活动。]
3、你用了什么工具,比划出的结果是多少?在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比划的?
[预计学生比划的结果(老师板书)]
手掌宽 铅笔长 橡皮长 尺子(厘米)……
课桌长 6掌多 4支不到 11块 56厘米 ……
4、师:为什么比划出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预计学生活动]使用的工具不一样,表示出的数据也不同。铅笔比较长,橡皮比较短。
5、 假设要选择一种描绘出的结果通知妈妈买桌布,你觉得选择哪一种比较适宜些?
[预计学生考虑活动]学生在选择结果时可能会有争论,有可能认为用手掌等肢体告诉小明妈妈比较好,也有可能认为用尺子量出的结果比较好.(老师在学生争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妈妈和小明使用同一个标准比较好一些。假设学生体会到用尺上的厘米为单位测量比较好,就直接出示直尺来认识;假设学生没有使用尺子上的刻度来测量,就引导学生考虑用什么方法小明妈妈就能比较准确知道课桌的长是多少,买到适宜的布。(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理论操作,建构意义
1、 出示直尺,(略)介绍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
2、 师:你们认识直尺吗?观察一下,向同学介绍一下你理解的有关直尺的知识。
[预计学生活动]介绍尺子上的刻度,介绍尺子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尺子上的刻度是否一样长)
3、 师:你们能介绍一下尺子上的1厘米吗?1厘米到底有多长?请你指一指.
[预计学生答复]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1刻度到2刻度,2刻度到3刻度等的长度都是1厘米。
二年级长度单位的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