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页,本讲稿共39页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秦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当时的秦国面临哪些宗法制被破坏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争霸、兼并
富国强兵
风起云涌的改革
3、思想: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
法家顺应时代需求—
(理论武器)
大动荡、大变革
4、秦国处在十字路口
客观原因——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
必要条件——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
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
主观原因——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
重要条件:商鞅来秦
第19页,本讲稿共39页
赵
韩
魏
第20页,本讲稿共39页
第21页,本讲稿共39页
指导思想
宗旨
性质
范围
商鞅变法
法家理论;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的改革;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第22页,本讲稿共39页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第23页,本讲稿共39页
1)废井田
提高生产积极性
1、经济方面
2)奖励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第24页,本讲稿共39页
积极: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消极:
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重农抑商
其深远影响有:
商鞅的经济改革中有一项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非常大,你知道是什么吗?
第25页,本讲稿共39页
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原
因
1、农业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3)统一秦国度量衡
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
第26页,本讲稿共39页
1)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2)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2、军事方面
第27页,本讲稿共39页
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强化中央集权
2)连坐制度
3、政治方面
3)轻罪重刑
加强管理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
第28页,本讲稿共39页
分封制
国君
诸侯
诸侯国官吏
国君
地方县吏
县制
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第29页,本讲稿共39页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4、思想方面
5、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第30页,本讲稿共39页
巩固练习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
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第31页,本讲稿共39页
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是实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变法的核心
农战
法治
第32页,本讲稿共39页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守旧势力的反扑 商鞅之死
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
“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第33页,本讲稿共39页
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2)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
成功
重要因素
第34页,本讲稿共39页
四、评价商鞅变法(性质、影响、局限性)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经济:土地私有政治:加强集权军事:奖励军功习俗:改革旧俗
2、影响:
第35页,本讲稿共39页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