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镜花缘》里的君子国.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镜花缘》里的君子国
【字体:小 大】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镜花缘》里的君子国               
  
  茅以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一章:
  
  “ 《镜花缘》里的君子国
  如何能安!务求讲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
   买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货并非‘言而无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这一段的对话反映的不是一个君子应当持有的思维,而是跟自私自利的理性人的思维一模一样,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一个社会把名声看得很重时,人民追逐名,表现出来的行为就跟追逐利一个模式,但这并非我们历史沿袭下来的“君子”的定义,什么是君子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即“通情达理”才是我们传统的君子。君子国里买卖双方的争论都是攻击对方“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允”,是“失了‘忠恕之道’”失了“公允”,就是两人都认为对方不公平,没有公平交易。真正的君子的思维应当是一种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替别人思考的,整个交易过程应当如下:
  
  当别人问价钱时,作为真正的君子的卖货的人会想,“我不能沽名钓誉,又不能自私自利,那么我只能追求尽量公平,这个商品成本价值10元,我加一点利润吧,卖给他11元吧!”
  
  作为真正的君子的买货的人知道这个价钱后,他想:“按照这个商品的质量,卖这个价钱很公平,不过我不能占他便宜!但也不能出高价钱博取名声,不过还是出高点价看他接不接受”于是说:“你这商品的价钱应该不止11元吧,给你13元好吗?”
  
  这时卖货人会说:“不用了,成本是10元,我再赚你1辛苦费元,这个价格很公平了!”
  
  买货人于是也觉得公平合理,于是11元成交!
  
  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间的交易!互相通情达理,根本不会无休无止的纠缠下去的,老茅的思维其实根本不是一个君子所具有的思维,而是一个经过30多年西方经济学的训练,追求自利的自私的理性人的思维,由于他的“君子国”里名声比金钱更值钱,所以那些伪“君子”们纷纷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那种自私自利的方式去追求名声,于是才出现他的简直胡闹的君子国!
  且慢,大家可能会说,你描述的交易场景太理想化了吧?根本不现实嘛!看官,你要是这么认为,你就错了,我是农村出来的,我从小看到就这么交易的,农村每一个村里基本都是同一个姓,最多也就三个姓,大家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是要生活在一起的,互相都可以攀上点亲戚关系,这种情况下不但同一村的人不敢占对方的便宜,就算相邻几个村互相认识的人都不敢占对方的便宜,否则一传开来没有人敢跟你打交道,这是占点小便宜而后果却很严重的事(基本上你今天做一件坏事,三天后附近七八条村子都知道了)。所以,只要还明点事理的村民都不得不按公平公正的准则,也就是传统的君子的行为方式行事。  
由此可见,茅于轼把整个推理的前提(基础)弄错了(把自私自利的伪君子当成真正的君子来对待),按照形式逻辑的观点,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出发是推不出任何为真

《镜花缘》里的君子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探春文档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