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教育传播学 知识要点
第一章
传播: 信息在时空中的移动。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众传播、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的功能:在沟通、协调、教育、娱乐的根底上培养合格公民,造4人类思维信息 感知信息在大脑中进展处理加工,转化成为的符号信息。
教育信息的特征:〔64〕
第 5 页
1科学性 教育信息是已为前人所提取、处理并转化为人的科学认识的一局部的信息,它来自人类长期的实践积累,经历了一定历史阶段的检验,因此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2目的性 教育信息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他制约于特定的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效劳于特定的教学对象,所选择与利用的教育信息均服从培养人的需要。
3系统性 教育信息不是零碎、无序的,而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制的具有一定层次构造的知识体系。
4共享性 教育信息不存在保密性与限制性,可以为人类广泛地共享。
5多样性 教育信息蕴藏在各种各样的载体中,具有丰富的呈现方式,可以使用多种传输通道。
符号:表达信息的标记,是人类传播活动中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可以脱离参与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
符号的本质〔70~72〕
1符号代表事物 符号是一切用以在意义上代替他物的东西,符号并不等于事物,一种符号只是一种事物状态与规律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经历 1人们通过感官接触,随着外界刺激的不断积累,人们寻找这些经历的关联性与相似性,并形成符号的概念。2符号与意义之间的结合还受到了社会约定俗成的影响。3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而建立符号的意义。4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
3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异 符号常常由于传播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第 6 页
4符号具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符号的意义包括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两个方面,符号的外延意义是它的客观定义,符号的内涵意义是它在人们主观上或感情上的意义。
外延意义:是表示符号与事物之间的代表关系,是客观性,它是在字典上所标明出来的、能为大家共同认可的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关系,它常常带有情感上的爱憎与评价上的上下等因素,是主观性的。
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那么〔79~80〕
1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 教学语言必须要准确传达教育教学信息、实现教学目的的效劳,不能偏离特定的教学目标,也不能片面追求教学语言的形式。
2要有针对性 教育传播的对象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选择与传播对象个性特征相吻合的语言抽象层次范围,并且在该范围内上下移动。
3要有适当的强化 对一些重要的信息,可采用适当重复屡次的方法去反复强调它,也可利用身体语言或其他传播媒体的辅助来强化它。
4要进展不断的调整 即要做到适时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响不断的调整所运用的语言,才能讲教育传播活动持续下去并最终到达教育目的。
5要有整体性 教师要考虑语言的逻辑性,从整体意义上考虑话的意思,学生也要有整体意识,不能断章取义。
非语言符号的功能〔85〕
第 7 页
1传播态度与情绪
2补充与强化语词
3代替词语
非语言符号的特性〔85〕
1普遍性 非语言符号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的沟通绝大局部是依靠非语言符号完成的。 2形象性 语言符号比拟抽象,非语言符号那么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与感染力,它能与语言符号配合讲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也能通过形象与情境去诱发人们的感情。
3多维性 非语言符号能在同一时空中同时激发人的多种感官。
4整体性 非语言符号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符号系统,一种非语言符号往往伴随着其他类型的非语言符号整体出现。
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那么〔88~89〕
1辅助性 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只能少而精。
2准确性 在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价值就表达在能准确的表达出确定的意义。
3适宜性 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等选择不同的非语言符号。
4稳定性 教育传播中的一些根本非语言行为应当是相对稳定的。
5情感性 非语言符号在沟通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面确实有明显的独特之处,因此在教育传播中应发挥它的长处。
第 8 页
第四章
教育传播通道〔94~96〕 特点:1 通道中传递的是教育信息2 信宿端是特定的对象——学生3 信源端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此外还有教育传播媒体、社会真实事物、家庭与周围学生等其他发出教育信息的具体对象。
1学生——教师通道 学生是教育传播的受传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接收信号;教师是教育传播中发送教育信息的重要对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口语、板书、体态等向学生传送教育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用媒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