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课标.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语文课标201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 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 有较大调整变化, 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如“前言”部分中, 导言是全新的, 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 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 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 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再如“课程目标”部分, 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还有“实施建议”部分, 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 包括评价建议。“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 15 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本次 2011 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 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 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 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 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在此过程 2 中,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尽可能明确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反对,以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五、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比如, 近些年来, 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 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 社会用字情况也很严重; 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 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有的老师只做 PPT , 不敢写字。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有的地区, 特别农村地区, 识字环境比不上城市, 对识字写字的量反映比较强烈。本次修订, 具体目标有改动, 识字写字的量总体控制在原有下限要求,评价建议也有改动。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 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课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137 KB
  • 时间2016-09-07